手机更新迭代速度加快,你是如何处理旧手机的?当下,信息泄露已成为支付安全问题的风险源头,不少人在旧手机处置、证件复印、无线网络连接时稍有不慎,就会留下安全隐患。专家建议,监管部门应加大司法打击力度,顺畅维权渠道;而老百姓则应将关注点从事后惩处转移到事前防范上来。 你身边的数据泄露有多严重?21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报告》显示,超七成受访者认为个人信息泄露问题严重;近三成受访者每天收到2条以上的垃圾短信和2个以上的骚扰电话;超八成受访者经历过知道自己的姓名或单位等个人信息的陌生来电;租房、购房、车险、购车、升学等信息泄漏后被营销骚扰或诈骗高达36%…… “这一百多万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形势严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校长林维表示,个人信息获取、存储和利用的环节众多,线下和线上传播具有隐蔽性和复杂性,追本溯源成本很高,发现、查处难度大,处罚、赔偿力度小,同时获利空间巨大,这都为个人信息泄露的“灰色产业”链提供了巨大的投机空间。 中国社科院文化法治研究中心主任周汉华认为,现在的突出问题是,虽然大多数人意识到个人信息泄露的严重程度,但相当高比例的人群并不知道如何防范个人信息侵害,在使用个人信息的载体时疏忽大意或不知如何采取防范行动。 报告调查显示,在处理旧手机方面,66%受访者存在信息泄露的可能。34%受访者删除手机内容后,给亲友、闲置或出售;17%受访者直接给亲友使用。只有不到一半的受访者将手机恢复出厂设置或格式化,再用无关内容将手机储存空间占满后出售。 通过手机泄露隐私的风险点不止一处。在手机号码注销、停用时,你会怎么办?报告显示,27%的受访者在此情况下几乎“零防范”。只有不到一半的受访者会及时通知银行取消与银行卡的绑定,或到各个网站、手机应用更改手机号。 报告还显示,超3成的受访者会随时找各种免费无线网络,但不能保证这些网络“靠谱”;25%的受访者有时会点击陌生号码短信发来的网络链接。 此外,将证件复印给相关机构时,55%的受访者从不注明用途;收到快递包裹后,47%的受访者不涂抹或销毁个人信息就直接扔掉。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爱君认为,个人信息保护尚无统一立法,现有规定内容分散,目前个人信息泄露维权举证困难重重。相关部门应建构统一的立法框架,加大司法打击力度,顺畅维权渠道。与此同时,通过产业界的自律和他律,促进形成健康有序的市场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