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7月7日辞任法学院院长以来,既有衷心赞赏的,也有善意调侃和恶意嘲讽的,更有迷惑不解的。我将这些一律当作社会规则对我之前30年人生的继续适用。我的态度则是我之后30年人生应该适用的江湖规则:开开心心又一天! 为什么要采用这个江湖规则呢?仔细想想,我觉得其背后的逻辑问题是:辞任法学院院长的正确姿势是什么? 我曾在多个场合描述过我所在的法学院有三大悲剧性背景:在工科大学中发展法学学科;力图将传统教学型学院转型为研究型学院;行政管理学院和法学院合并成新的法学院带来的心理不平衡。后面两条可能具有特殊性,但第一条绝对带有普遍性。 这种普遍性有哪些表现呢?举个例子。昨天运动后与几位好友一起聚聚,其中有一位刚刚晋升的文科大学校长,正在笑话我“轻松啊”。这时,收到我校一位处长转发的信息:“南京江北新区发展研究院在南信大成立”,并问:“和你的研究院什么关系啊?”我回复:“和我没关系。”这个回复有两层含义:我自己没有什么研究院;这个江北新区发展研究院和我也没有任何关系。 2014年10月16日,我在参加《南京江北新区条例(草案)》的专家咨询会时,知道了江北新区的大概情况。那时,距江北新区正式获批还有半年多时间。我即发短信给校主要领导:“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改革机会,以后对我校能力提升、学生就业等都有好处。个人建议抓住机会,成立南工江北新区研究院。”立即得到回复:“赞同”。第二天我即召开“江北新区发展座谈会”并布置相关工作。10月28日召开“江北新区发展论坛·第1次会议”,时任省社科院院长、省社科联常务副主席、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省依法治省领导小组专职副主任等一大批领导和学者与会。以后工作还算顺利,学校发文成立了自家的“江北新区发展研究院”(我任执行院长)、开过几届论坛、与江北新区相关领导一起参加过“国家级新区高层论坛”、承担过新区的课题、为新区起草了高校联盟章程等等。 新区管委会的相关领导看我们这么起劲,就说:能否请你校领导来商量一下,我们一起共建研究院?我呢,就当回事了。书面报告、发送手机短信、微信、面谈,所有的方式都用了,就是没领导肯去。 弄到后来,我才明白两个原因:一是理工科思维。他们总以为这些活动没什么意义,不如什么专利、发明之类来得实在。二是权力思维。理工科领导的一个特点是听话,没有多少自己的思想。没有主要领导发话,他们不可能展示出负责任的态度。 说了这么多,无非是说做得很累。当然,累一点,也是活该。但更核心的问题是,累得没有价值。加之整个的环境不再是“不折腾”,而是典型的“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使我感到厌恶。 所以,回答前面的设问:第一,当觉得累、没有价值、整体环境不相适应,总之是“心为形役”时,不如归去。所以,我在新一轮干部聘任之前就给主要领导发了短信:“本轮干部聘任,我决定放弃。”第二,态度坚决而诚恳。我在聘任申请截止时没有交申请表,主要领导事后说“特批”“必须继续干”,但我反复向领导汇报:当好一个老教授,也是为学校作贡献。第三,调整好心态,做最好的自己。前30年,艰难生活在社会,必须顾忌到许多;后30年,自由行走在江湖,只需照应好自己! 我想,这就是辞任法学院院长的正确姿势—— 他说由他说,清风拂山冈。他笑由他笑,明月照大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