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糟粕
来源:静法允公惟其允公,才能高瞻远瞩 作者:静法允公惟其允公,才 发布时间:2017-08-13
摘要:法静亦水 解弦更张 用牛送孩子上幼儿园在江苏省常州市的一论坛上,网友上传了一张一个女孩正在向一民办培训机构教师磕头的图片,引发网友热议。收徒的教师刚刚开办了一家培训机构,教授相声、评书、快板等曲艺方面的才艺。这名教师认为,磕头是曲艺行当拜师仪
法静亦水 解弦更张 用牛送孩子上幼儿园在江苏省常州市的一论坛上,网友上传了一张一个女孩正在向一民办培训机构教师磕头的图片,引发网友热议。收徒的教师刚刚开办了一家培训机构,教授相声、评书、快板等曲艺方面的才艺。这名教师认为,磕头是曲艺行当拜师仪式的必经环节,学艺、收徒,是双方自愿的事情。 现实生活中,此类消息及其引发的争议,几乎隔三差五就会出现。就在不久前,有媒体报道了一则有关父亲醉心国学而让孩子骑牛上幼儿园的消息。四川成都的一位父亲,从去年冬天开始,只要有空,就会用一头牛送孩子上幼儿园。这位父亲认为,此举“强化了人、动物与自然的关联,沟通了父子感情”。 还有,有关“洗脚”的消息同样长盛不衰。“我为父母洗脚”常被一些学校用来作为作文题,这样的主题还被制作成了公益歌曲传唱,更有机构提议设立“我为父母洗脚日”,煞是热闹。去年春节期间,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火烧坪乡乡政府为机关干部布置了“寒假作业”,要求机关干部必须亲自动手为父母洗脚,并拍照上交。此举既出,便引发了舆论的反弹。 以上种种,不管是个人之举,还是政府部门、机构所为,背后都有一个宏大主题的支撑,即弘扬传统文化。 应该说,在当今时代,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之举,无论如何都应该得到呵护、支持。只是,弘扬传统文化,应对传统文化的内涵有所甄别、取舍,不应一概“拿来”。弘扬的方式、方法以及人们的接受度,也应有所考量。 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一直都有主流、末流之分,都有官方倡导与民间流行之别。并且,不同的时代,对于不同的传统文化,也都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传统文化自身亦有着强大的自我净化、修复以及自我更新、发展的功能,遇山开路,遇水搭桥,方成就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文明积淀。譬如,“礼崩乐坏”之后,就会崇奉“克己复礼”;胡服骑射有利于富国强兵,最终成为人们的共识;佛教既有过“南朝四百八十寺”的兴盛,也有过“三武一宗”(即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的灭佛之灾,最终烟火不灭。 可以说,传统文化本身,就是个庞大繁杂、无所不包、优劣共存、良莠同在的文化综合体。 是故,当今,我们弘扬传统文化,先要分清需要弘扬什么样的传统文化——那些与当今人类发展方向与主流价值观相符、与现代生活观念相合拍以及与人们的心灵追求相契合的传统文化,我们必当大力弘扬。反之,已经被历史以及现代社会证实,与当今世情龃龉的传统文化,则不宜提倡,更不宜践行。 质言之,对传统文化,应有所弘扬、有所舍弃,有所继承、有所发展,而非不问青红皂白一概揽入怀中,所谓“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糟粕取精华”是也。 尤应注意的是,弘扬传统文化,应重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而非只顾及形式,应重视传统文化的内里而非只习得皮毛。 譬如,古人倡导“天人合一”,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非常独到、精准的认识,且有着非常成功的实践。应该说,这是人类社会赖以繁衍、生存、发展的根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这样的观念、认知,没有今古之别、传统现代之分。对其加以弘扬,就是回归常识、常理,就是回归正确的价值观。 这样的回归意味着,我们追求、拥有现代科技、现代化的城市以及现代化的生活,不以牺牲“天人合一”、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我们有必要彻底改变一个时期以来形成的“战胜自然”的片面认知,改变思维方式,改变发展观,改变生活方式、生活习惯。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骑牛出行,就要舍弃现代交通工具而重回低效、慢速的古代生活。显然,骑牛出行承载不了我们对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回归使命与重任。 再如,当今,人们普遍缺乏敬畏感,缺乏忠诚、诚实以及对于父母的孝,这需要解决的是如何让伦理道德、善心善念进入到人们的头脑、心灵的问题。在此方面,我们弘扬传统文化,同样应避免形式化倾向——拜师磕头以及各种名头的为父母洗脚的背后,若没有一颗具有敬畏感、忠诚、诚实以及孝顺的心,则这样的举动难免会沦为应付差事之举。心若在,未必一定要磕头、洗脚。 实则,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一直就存在着如何继承发展、如何扬弃的问题。可以说,正是由于一代代人的“绳其祖武”“万变不离其宗”,方防止了“刻舟求剑”“泥古不化”的偏颇;正是由于一代代人的“吐故纳新”“解弦更张”,方令传统文化“推陈出新”“生生不息”。 这样的事实本身,即昭示我们,弘扬传统文化,要有眼光,有立场,有选择,有抑扬。如此,我们方能“择交而友”“采善贬恶”,“守旧如常”“薪火相传”。祝振强 于 2017/7/15 11:25:51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