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室动态 潘志荣:草原上的“游牧”检察官时间:2017-05-08 13:57:00 首页>>专题库>>2017年>>201705>>守望正义 群众最喜爱的检察官>>群众最喜爱的检察官候选人 潘志荣将普法展板固定在牧民的蒙古包上。 省院检察长推荐词:潘志荣扎根基层三十年,与当地农牧民守望相助,在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一名检察官对党忠诚、心系群众、廉洁奉公、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简介:潘志荣,内蒙古达茂旗检察院检委会专职委员、业务监督管理部部长、派驻满都拉口岸检察室兼希拉穆仁检察室主任,一级检察官。潘志荣先后荣获个人二等功3次、三等功2次;2006年被评为自治区检察机关开展打击制假售假、侵犯知识产权犯罪专项活动先进个人,2013年入选全区最美基层检察官首批展播,2014年他所负责的派驻满都拉镇口岸检察室工作经验在全区检察机关推广;2015年,被评为自治区先进工作者;2016年荣获“北疆楷模”“全国模范检察官”“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区优秀共产党员”和“CCTV2016年度法治人物”称号;2017年荣获“第六届感动内蒙古人物”。 草原上的“游牧”检察官 他每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工作在基层农牧区,走遍全旗77个嘎查和行政村,巡访过980多个牧场点与3400多户农牧民,化解矛盾纠纷近百起。他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撰写9万多字的《民情日记》,成为检察工作和群众工作的“晴雨表”。他是汉族,却说一口流利的蒙语,蒙古族被告人觉得他说的是“听得懂的法律”。 他笃信“脚上的泥越多,离牧民们的心就越近”,从检30年来,时刻牢记宗旨,扎根边疆基层,忠实履行职责,与少数民族兄弟守望相助,成为维护民族团结的好“安达”。他,就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模范检察官,被牧民群众亲切称为“游牧检察官”的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检察院检委会专职委员、业务监督管理部部长、派驻满都拉口岸检察室兼希拉穆仁检察室主任,一级检察官潘志荣。 潘志荣在新疆自治区授课。 心中有党——他坚守信念,做党的宗旨的坚定践行者 荣誉背后,是鼓励和鞭策,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将不负重托,继续工作在最基础的检察室岗位上,尽自己一点微薄之力——潘志荣 潘志荣从小家境贫寒,是吃着百家饭长大的。父母的教育、邻里的温暖,使他在清贫的童年树起了正直的人格。24岁那年,调入达茂旗检察院工作,从此与检察事业、与牧民群众结下不解之缘。在业务上,他刻苦研读、虚心求教、探索实践,迅速从一名门外汉成长为检察工作的行家里手;在服务中,他将无私大爱奉献给少数民族群众,与他们结下深厚的“安达(兄弟)情”。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胸怀大局,扎根基层,坚守边疆,三十年如一日。达茂旗是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乡,条件艰苦,气候恶劣。潘志荣不是没有机会调回市区工作,家人不是没有劝他换一换工作环境,但他依然执着地选择坚守。和他同批入院的老同事,有不少人已经走上领导岗位,但潘志荣从不攀比。他常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就应该到条件最艰苦的地方去,哪里最需要我,我就去哪里。” 迄今的从检生涯,他只请过6天假。因常年下乡,饮食没有规律,他患上了严重的肠胃病、腿部风湿、肩周炎,身体日渐消瘦,甚至在一次办案后累得一度昏迷,但他仍然无怨无悔。 潘志荣向牧民宣传法律及举报常识。 心中有民——他坚持司法为民,做民族团结的模范 脚上的泥土越多,离牧民的心就越近——潘志荣 从2011年任基层检察室主任起,他就开始了“游牧”办公,从满都拉口岸到石宝镇山区,全旗近七成的牧点他都去过,每年有两百多天都“泡”在农牧区。 潘志荣的“游牧”办公法,是他扎根北疆草原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草原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再加上许多农牧民法治意识不强,如果像在内地那样在办公室里等案件,一年也等不上几件。”潘志荣说,“所以必须主动出击,通过巡回走访,跟农牧民广交朋友,才能发现更多的案件线索。” 一次走访中,一位村民悄悄向潘志荣反映,乡里有干部以村民名义套取国家补助款,你们检察院敢不敢管?他听后说,“为啥不敢?当然要管”。根据村民提供的线索,潘志荣和同事们勘查走访、了解情况、搜集证据。终于,在从信用社调取取款记录时,潘某的名字浮出水面,潘志荣发现他还在同一天多次在几张不同的卡上取钱。经初查发现,潘某利用在乌克镇从事民政管理工作的便利条件,在发放五保户救济金过程中,分别从8个村民的救济金中取出现金167万元。最终潘某因涉嫌贪污犯罪被法院作出有罪判决。 2014年,巴音花镇巴彦敖包队王某两兄弟,将自己承包的150亩草场开垦为耕地。潘志荣深知牧民对草原的感情,破坏草场植被就是给“草原母亲”留下伤口。在他的建议下,这起案件的法庭审理被“搬”到了案发现场,庭审结束后,他又组织旁听案件审理的嘎查(行政村)干部和牧民召开普法教育座谈会,用群众身边的案例增强普法效果。 为方便服务农牧民群众,他专门制作发放了5000多张蒙汉双语“检民联系卡”,始终兑现24小时不关手机的承诺,被群众称为“一叫通”。他每年接到农牧民诉求电话近200次,次次有答复。他心里时刻记挂着群众,手机里保存着320多个乡亲的电话,经常通话问候他们,唠唠家常。从2013年开始,潘志荣将走访牧户的情况记录在“民情日记”上。如今,已经记了9万多字。 潘志荣最爱听的一首歌是《我的根在草原》,他用真诚、无私的大爱,深情地回报着这片养育他的草原。他和少数民族群众守望相助,结下深厚情谊。如今,30载岁月流转,潘志荣还是那个一身土、两脚泥的草原检察官,他早已成为农牧民的贴心人。 潘志荣与干警一起深入牧区为牧民普法。 心中有责——他勇于担当,做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的能手 维护牧民合法权益,依法惩治和预防侵牧害牧犯罪,是每一名牧区检察官应尽的职责——潘志荣 从检30年来,潘志荣认真履行检察职责,严格把好司法公正最后一道防线,办理各类案件610余件,无一错案。 达茂草原面积广阔。从2008年开始,为保护草原生态,全旗开始围封禁牧,国家和地方财政对牧民的补贴资金高达上亿元。2013年,潘志荣在安明镇走访牧户时了解到,当地草场补贴款并没有如数发放到牧民手中。潘志荣和同事们迅速展开调查,很快查明该镇牧业干事张某贪污草场补贴款的事实,最终对其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案件办得很顺利,但压在潘志荣心中的石头却始终没有放下。为什么一个牧业干事可以轻而易举地侵吞补贴款?“只有及时堵住制度漏洞,才能彻底杜绝此类案件的发生”——潘志荣有了打算。在他的推动下,达茂旗建立了惠民项目资金数据库,对资金下拨使用全程监督,不但增强了预防职务犯罪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还确保了近10亿专项资金及时安全发放到农牧民群众手中。 多年基层工作的实践中,潘志荣总结出“会、懂、信、实”牧区工作四字诀,即“会蒙语、懂民俗、守诚信、干实事”。这四个字,他不是挂在嘴上、写在纸上,而是用坚实的脚印刻在草原上。 每天清晨六点,只要潘志荣没有外出办案或走访,达茂旗检察院的楼道里,就会传出他用蒙语高声朗读报纸的声音。这是潘志荣练习蒙语的一种方式,至今已坚持20多年。一本快要被翻烂的《蒙汉字典》,他总是带在身边,随时拿出来翻看。“蒙语是打开与蒙古族兄弟姐妹沟通交流之门的一把钥匙。学不好蒙语,工作没法干!”在服务群众时,潘志荣用流利的蒙语和牧民们交流,很快拉近了距离;在调查取证时,他用蒙语和当事人沟通,总能挖掘到有价值的线索;在庭审现场,他用蒙语指控犯罪,被告人往往更愿意认罪伏法,觉得他说的是“听得懂的法律”。有当地干部开玩笑说,潘志荣的蒙文写得比汉字好,蒙语说得比普通话溜。如今的潘志荣,已经成为蒙汉兼通的双语诉讼专家型人才,不仅活跃在区内外的蒙汉双语培训讲台,还带动培养了一批双语诉讼业务骨干。 潘志荣出庭支持公诉。 心中有戒——他严于修身,做公正清廉的典范 我是一名党员,又是一名检察官,更应该以身作则,做遵守党纪国法的典范——潘志荣 2014年,潘志荣根据群众举报,发现时任达茂旗乌克忽洞镇司法所所长的王某涉嫌骗取种植业保险赔偿金。王某是潘志荣多年的好友,平日里称潘志荣为“二姐夫”。面对卷宗中一项项确凿证据,潘志荣一夜未眠。预感到已被调查的王某给潘志荣打来电话,他当即挂断;再打,再挂断!几天后,潘志荣和办案人员找到了王某。王某一边叫着“二姐夫”,一边冲向门口。潘志荣一把抓住他的胳膊,抢过他手里一张皱巴巴的表格——那是冒名骗保的证据。王某受到法律应有的惩处,但潘志荣久久不能忘却王某那天看他时怨恨的眼神。 多年来,潘志荣下基层巡访、办案都是自带伙食,即使在农牧民朋友家里吃顿饭,他也坚持按标准付餐费,时刻维护检察官的良好形象。潘志荣坦言,出名后最大的烦恼就是说情求情的人多了,让帮忙打听案情的人多了。但“相比于得罪人,我更怕玷污了胸前的检徽,辱没了共产党员的名声!”潘志荣坚定地表示。 潘志荣用他的职业操守、生活态度和对草原人民的爱影响着身边每一个人,人们爱拿“老潘”来激励自己,“苦不苦,看老潘”、“累不累,想老潘”,而“老潘”这个称呼在达茂旗草原上越叫越响,逐渐升华成为了“标杆模范”的代名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