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 我给你们班上课收获很大。 1998年元旦前后的某一天,我在你们班上宪法课的时候,你们之中的一位同学,哪一位,我忘了,向我提了一个要求,希望我推荐一些当代中国法学家及其著作供大家研读。为了满足这个要求,我花了一个夜晚的时间,将我头脑里和书架上所有的、有关当代法学家的资料进行了紧急梳理和核聚变性质的研究,产生了一个十大流派的蘑菇图,第二天向你们做了汇报,得到了你们高度认可和赞同,效果很好。因为你们的认可和赞同,此后不久,我就将讲稿加工成了文稿,这就是《世纪之交的中国法学家流派》,这篇文章使我在法学界一举成名。 1997年前,我也发表过一些重量级的文章,但在学术界,尤其在法学界,反响不大。党主立宪论在政治学界有些反响,在法学界没有反响;规范生育论在人口学界有些反响,在法学界没有反响;无民法论在学生中有些反响,在教师中没有反响。《世纪之交的中国法学家流派》这篇文章与我以往的文章很不一样。这篇文章没有论点,完全是描述,而不是论述。但是,中国的传统恰恰是喜欢描述而不喜欢论述。越是描述,越是准确而生动的描述,越受欢迎。费孝通的《江村经济》是描述,八大山人的《猫》、《鸡》等等,其实也是描述,孔子的《春秋》恐怕也是描述。《世纪之交的中国法学家流派》这篇文章就相当于八大山人笔下的猫、鸡、鸟、兽,读者能不欢迎吗?所以,文章公开发表后,学生们惊奇,老师们惊惧,读者纷纷复印,或送人或收藏,一时洛阳纸贵。(文章发表于《当代法学》1998年第4期,那时你们已经结业离校。) 这篇文章给《当代法学》带来了很大的声誉,因此,刊物的主编继续向我约稿,要求我写学术自传。于是《不惑的代价——我的学术生涯》,四万多字的学术自传在1998年年底之前,我满四十周岁的时候完成了。《当代法学》于1999-至2000年分期连载,全文发表。 如果不给你们上课,就不会产生《世纪之交的中国法学家流派》和《不惑的代价——我的学术生涯》这两篇文章。所以说,给你们上课,我的收获很大。古人言,名师出高徒,我的看法恰恰相反:高徒出名师。孔子没写过什么文章,为何名气很大?都是学生,尤其是那七十二位贤人鞭策和抬举的结果。你们班有三十多位同学,七十二的一半,三十六贤人,我后来的成就,还有刘小兵老师后来取得的各种成就,可以说,都与你们这三十六位贤人的鞭策和赞美密切相关。所以,我感谢你们。 过去二十年,各位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今后二十年该怎么办?路如何走?刚才葛万安老师和刘小兵老师提了许多的建议和希望,我都赞成。我归纳一下他们两位的讲话精神,主要就是:事业上还要有些小目标,但健康第一,二十年后再相聚,争取一个不少。我没总结错吧? 我自己也有两个小目标,一个是将以往写的文章整理出来,结集出版,每年出一本,出完为止。今后,一般不再写文章了,只要有人陪我掼蛋、陪我喝酒,我就不写文章了,如果长期没有人陪我掼蛋、喝酒,实在闲得慌了,就写点小文章,但不写重量级的文章,因为写大文章伤身体,不符合健康第一的原则。我的第二个小目标就是做做股票,争取在七十岁之前挣一个手指头。能挣到吗?只要社会不发生大的动荡,我想能挣到。以前写文章,每一篇挣到的稿费,大概就几百块钱吧,但是耽误的钱却是不可估量的。今后十年,不写文章,专心做股票,一定能实现小目标,挣到一个手指头。 挣钱干吗?喝酒呀,出书呀。我希望各位,空闲的时候,经常到南京来,陪我掼蛋,我请你们喝酒,喝酒的钱肯定能挣到,没问题。另外,你们各位自己,或者你们的子女,取得了像王班长,王培林同学那样学术成果,要出版,经费不够,怎么办呢?先找刘小兵老师,刘小兵老师办法多,请刘小兵老师帮你解决,如果刘小兵老师那里解决不了,你们可以来找我,我可以从我的股票帐户里帮你解决。但是,说清楚,质量要像你们的班长王培林同学《说文检字》那样的成果,不能像某些著名学者那样的所谓成果。 你们的后代适合不适合当学者、做学问,有一个简单的办法可以检测,你找一本《论文写作基本公式》给他翻翻,如果他很感兴趣,爱不释手,那么,你就将他当学术大家去培养吧;如果他一点兴趣也没有,你就不要培养他当学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