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与匠心:80后的“西游情”
来源:平凡的世界一泊水,一片云,一缕 作者:平凡的世界一泊水,一 人气: 发布时间:2017-04-18
摘要:感悟生活 西游记,80后 经典与匠心:80后的“西游情”作者:夏大伟(义乌市人民检察院)(本文原载于《法律读库》微信公众号) 经典是否真的无法超越?在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日益发达的今天,为什么深入人心的始终是那些年的“陈年旧作”?也许有人会说,经典
感悟生活 西游记,80后 经典与匠心:80后的“西游情”作者:夏大伟(义乌市人民检察院)(本文原载于《法律读库》微信公众号) 经典是否真的无法超越?在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日益发达的今天,为什么深入人心的始终是那些年的“陈年旧作”?也许有人会说,经典是与时代相伴共生,人们怀念的或许只是那个再也回不去的时代,是记忆中的童年。亦有人认为,对经典的理解当因人而异,这部分人眼中的经典,在另一些人看来,可能只是一片小小的绿叶,诚如现在的小辈们视我们当年奉为经典的东西为“老掉牙”一样。不过,个人认为,经典之称谓其实只是人们经过大脑的权衡比对后,对自己满意的事物所投的一张赞成票罢了,并不存在绝对的、无法超越的经典,经典的力量源泉不在于作品本身,而是来源于作品演绎者的那份匠心。关于这一点,央视86版的《西游记》给了我们一个肯定的答案,一个关于经典与匠心之间优美演绎的答案。在上世纪80年代那个物质并不丰裕、生活仍旧艰苦的岁月,导演杨洁女士和她的丈夫王崇秋先生,凭借着仅有的一台摄像机,带领一班人马,走遍了我国大江南北,凭借着落伍的技术和原始的器械,硬是将吴承恩笔下纸质版的《西游记》生动巧妙地搬到了电视屏幕呈现给了全国观众,陪伴着像我这样的80后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夏天。还记得儿时的每个暑假,炎炎夏日,蝉噪虫舞,每当电视里熟悉的《西游记》片头曲响起,其它什么都可以抛诸脑后。神通广大的悟空,贪吃懒惰的八戒,任劳任怨的沙僧,奇形怪状的妖精,还有动不动就念紧箍咒的唐僧,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刻画得入木三分,充分满足了儿时对神话传说的好奇心。那时最令人感到懊恼的,莫过于每次都会错过石猴从石头缝里面蹦出来的第一集,责备自己和小伙伴的后知后觉。一部《西游记》看完,暑假也接近尾声了,内心也会泛起阵阵怅然若失之感。在那个看电视总喜欢争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的年代,想当然认为,妖怪和神仙就应该长成《西游记》里的样子。也许是化妆师的巧妙修饰,那时也未曾发现,里面的许多人都是多次出镜,连潇洒骑白马的唐僧,竟然还演过一只猴子。后来看过一次对西游剧组的访谈,言及当年条件的简陋情况,连一匹像样的白马都没有,只能找一匹黑马刷上一层白漆充数,每趟一次水,又变成一匹黑马。吊威亚技术是临时去香港学来的,摄制时六小龄童曾在威亚上掉下来摔伤,甚至连片头曲的电子乐器也是因不完美而带有沙哑声,反而歪打正着,成就了更有味道的《云宫迅音》。在这样一个落后的条件里,《西游记》前25集一拍就是六年,每一个应景的场景都是经过精挑细选,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力争做到气质相符。在杨洁女士的匠心之下,《西游记》被演活了。没有谁去较真那些粗糙的特效和笨拙的打斗,反而深陷于故事情节之中,会因悟空三打白骨精被误解而焦急万分,会慨叹女儿国国王水一般的温柔与痴情,会为唐僧师徒一行取得真经而心情舒畅。我想,这样的一种心灵体悟便孕育了经典的种子,以至于后来看其它版本的西游总觉得难以产生内心的共鸣。这,便是匠心产生的力量,是匠心成就了这些不朽的经典之作。而这些经典作品又与时代记忆相映成趣,成就了人们关于那个年代的永恒感情与记忆。可叹的是,成就这一经典之作的导演杨洁女士已于近日因病去逝,愿她带着她的西游精神,在天堂安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