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律师名博

旗下栏目: 律师名博

陈鼓应:全球视野下的道家文化

来源:华淳道人学习园地 作者:华淳道人学习园地 人气: 发布时间:2017-04-09
摘要:道学经典 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三智书院名誉院长、中国文化书院导师陈鼓应教授,可以说是一位道家迷!陈鼓应老师著有《庄子哲学》《老子注释及评介》《庄子今注今译》《黄帝四经今注今译》《老庄新论》《易传与道家思想》《道家易学建
道学经典 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三智书院名誉院长、中国文化书院导师陈鼓应教授,可以说是一位道家迷!陈鼓应老师著有《庄子哲学》《老子注释及评介》《庄子今注今译》《黄帝四经今注今译》《老庄新论》《易传与道家思想》《道家易学建构》《管子四篇诠释》等著作,从题目就可以看出他对道家的钟情与热爱。陈鼓应在《全球视野下的道家文化》一文中,从全球化趋势出发,认为我们需要换一个角度看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尤其是庄子是最具有全球视野的。他从《老子》开篇“道可道,非常道”谈起,揭示了道家统摄天道与人道的“道”的意含,道家积厚、归根的哲学思想,以及道家视角主义,“恢恑憰怪,道通为一”的思想在全球视野下的意义。 全球視野下的道家文化 陈鼓应 01以道观之 对于全球视野,现在有不同的观点。所谓全球化,是近100年西方科技的发展带来的生活方式、思潮、意识形态、强势文化主导下,西方价值重心向全球推进的过程。现在,也有学者提出“一体化”的说法。实际上所谓全球视野如果以中国的视野来看,用庄子的概念就是“以道观之”。如果说中国文化可以用一个概念来代表,那就是道的概念。从这点看,先秦诸子中最有全球视野的,我个人认为就是庄子,或者是半个老子和一个庄子。儒家的道指的是人道,老子则由人道扩大到天道,并且有一个道是统摄人道和天道的。庄子讲以道观之,是具有宇宙意识的,中国与西方的以上帝为价值准则的区别也就在这里。西方可以说是“以帝观之”,这个“帝”一是帝国主义,一是上帝。中西方最大的不同在于西方以上帝为价值准则,有宗教意识,中国则是有人文意识、人文精神。再者,虽然西方的强势文化作为中心向全世界推行,但要真正获得影响也必须和当地主体文化有结合之处。佛教能够入主中原,在印度式微,却在中国落地生根,就是因为很好地与中国主题文化结合。近代以来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无论是严复推崇自由、民主,章太炎奉行平等,都是与老庄主体文化寻找结合点。 从尼采追溯到庄子,都推崇视角主义。不同的视角就有不同的看法,在全球化时代,视角主义是值得讨论的。借用苏东坡的诗句形象化地来说,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庄子·逍遥游》中,“子非鱼,焉知鱼之乐”等庄子和惠子的故事都体现了视角的意义。人类是有共性的。当看到新闻镜头中的不幸、不合理事件,全世界任何地区的人都会感到悲痛、感到愤怒,不同地区的人也会为同一部电影而感动落泪。儒家讲究修齐治平,从天下到全球,到国家,到家庭,再到个人,家庭对中国人很重要。中国文化有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是典籍文化,另一个则是世世代代传递的生活中的文化。周公以来的宗法伦理,不识字的老弱妇孺也在应用着,所以比起很多学者教授,有时候没有读过孔孟之书、《老子》《庄子》的人,其敦厚、信实、血气爱心等行为表现上往往有过之而无不及。人类有共性,同时又有着特殊性。人的道德观、审美等等,都拥有殊异性。从这几个层次,我想可以说明“全球视野下的道家文化”这个命题。 02什么是常道? 《老子》的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一段话表达什么样的主旨?说明什么哲学问题?主要的概念、命题是什么? “道可道,非常道”中“道”的不同含义:道可道,非常道:包含天道和人道的含义道可道,非常道: 言说、用语言表达道可道,非常道: “常道” 尤其第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用了三个“道”字,这三个“道”字属于不同的语境,分别有不同的含义。第二个“道”是言说、用语言表达的意思。第一个“道”包含了天道和人道的双重含义。简单来说,日月星辰的运转和四时的交替,都有着其中的规律,这就是天道;人间有需要共同遵守的规范,这就是人道。第三个“道”是“常道”,与第一个“道”不同,老子认为第三个“常道”可以统摄天道和人道。也就是,第一个“道”是现象界,经验世界建立一个规、法则。我是念哲学的,只注意本体本根,在教学中也总是崇尚第三个道。近些年来,我发现前两个“道”也至关重要。第一个“道”就像地球村,这个经验的世界,有很多的不同的纷争,可以通过第二个“道”讨论、对话来沟通。第三个道是常道,永存之道。我们现实世界的事物就是它的变动体。以前我把“常道”翻译为永恒不变的道,其实,永恒是对的,不变是错的。老子的“道”是一个变体,所以老子有一些话比如“反者道之动”,道是恒动的,是周行而不殆的,是“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的。有和无都是道体的一体两面。所谓物固有形,形固有名,虽然无形但是存在。比如手机响了,但是电波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我们的生存需要空气,而空气也是抓不到的。万事万物尤其源头,本源、本根。老子第三个“道”有本源本根的意思,作为本源本根的“道”跟现象界是一个整体,不是分割的,这是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不同之处。西方哲学从柏拉图开始就是本体界与现象界分开的,宗教上也有所谓彼岸、此岸,超自然与自然,西方哲学犯了两极化的谬误。中国的宇宙观则是有机的联系的整体。《庄子·逍遥游》第一段:“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这里强调了“积厚”的重要性。鲲在海底深蓄厚养,须得有积厚之功,大鹏若没有经过心灵的沉淀与累积,也不可能自在高举。《庄子》一开头就提出要提升你的生命境界,就要像北冥的鲲一样深蓄厚养。借用老子的话就是“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现在学国学也是,去年的今天,今年的今天,明年的今天,坚持学习经典,听不同的老师讲课,也会体会到“化而为鸟”,精神气质的变化,这就是积厚之功。老子认为归根很重要。“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借用郑板桥的诗句:咬住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万岩中,千磨万击坚劲节,任尔东南西北风。道家讲的本根是要抓住生命的主轴,亦即“立根”。《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有无的关系是“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小到一个杯子,大到一个房子,都是“既是有又是无”。我们这个世界,任何东西都不是孤立的,都是两两对立、共存的。庄子认为,“物无非彼,物无非是”。就是说,从他者来说事物没有不可以称作“彼”的;从本身来说,事物没有不可以称作“此”的。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尽管事物起起落落,价值判断也无穷地进展着、变化着。这时该怎么办?与其主观纠缠于是非,还不如“照之以天”,回到一个本来的状态。对立关系不要把它绝对化,要相对性地对待对立关系。老子认为相对关系是变化的,会转化的,物极必反。反对绝对主义,唯我主义,独断主义。要有双向思维,不要单向思维。 03道的多种意含 就像儒家有仁、义、礼、智等主要概念一样,道家的主要概念包括道、德、有、无、虚、明、动、静等等。《吕氏春秋·不二》有云:“老子贵柔,孔子贵仁,墨子贵廉,关尹贵清,列子贵虚。”如果说有一个概念能够表达庄子的哲学核心,那就是“游”,或者“游心”。“游”不仅是精神自由的体现,我认为更是艺术人格的流露。老子的柔是柔韧,而不是柔弱,很多人认为老子消极,其实是错误的。说到老子,大家马上就想到“自然”“无为”。“自然”并不是指自然界。《老子》第 25 章中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用庄子的解读来看,就是人要效法地的厚重,再效法天的高远。“道”有多种意含,其中,道性自然,道有一个特性就是体现自然性。“道”遵循自然,意思就是“道”遵循自己的特性而运行。所谓自然的特性是自主性、自发性、自为性,甚至说自由性。“道”的王国就是自由的王国。不要以为这是以现代词去套古代,“自由”这个词古已有之,早在汉代就出现了。道具有普遍性、共性,而自然具有特殊性。老子说“道生万物”,西方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万物。“道”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和最高代表,跟西方的上帝有何不同?“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英国哲学家罗素最欣赏老子的这句话。罗素认为,人类有两种意志,一种是创造的意志,一种是占有的意志。老子讲“生”是发挥创造的意志,而“不有”“不恃”“弗居”是收敛占有的冲动。庄子则讲“莫若以明”,要以开放的心灵,站在对方的立场去思考。人的存在不是压缩成平面的,我们要追溯历史的渊源,探讨根源,因此要有历史意识。“道”有本根、本源的意义。道家的“道”跟孔孟之道有相同点,就是其包含的人道。实际上,人道是先秦诸子都认同的。但是,唯有道家提出了统摄天道、人道的“道”。“道”包含丰富的内涵:其一,“道”具有创生的意含。庄子称“道”为“生生者”。其二,“道”是整全、整体的意含。老庄都是尊重个体的,但是个体“恢恑憰怪,道通为一”。如冯友兰先生所说,“一切存在的大全谓之道”。其三,“道”是流动的。老子说“反者道之动”,“道”是广大无边、大化流形,周而复始、运行不息的。其四,“道”是一种精神境界。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学问追求客观事实,了解的越多,知识越丰富。精神境界、生命境界则需要修养。老子没有把“学”和“道”结合起来,庄子则很重视“学”,比如庖丁解牛,学可通道,我认为这也是补足了老子的缺点。列子、黄老、庄子都有“道生生”的概念,一方面 ,“恢恑憰怪,道通为一”;一方面老子和庄子都很重视个体的殊异性,所以庄子说“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动物如此,人亦如此,世界也是一样,每个国家都各有文化内涵和各自的生活方式,应该得到彼此尊重。老子的“自然”与庄子的“自然”有一定的区别。老子讲的是人文的自然,到了庄子则经常将其提升为境界的自然,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有这种况味。至于“无为”,《老子》中说到“无为”十二次,其中有十一次都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统治者戒除刚爆,收敛权利。“勿妄为”,这样很多事情反而能够做得很好,“无不为”的意思就是什么都能做得很好。君主掌握方向,掌握基本原则,让臣、政府各个阶层在轨道上各司其职,这就是无不为。其实,“小国寡民”未必是老子的理想,《老子》第60 章中同样有关于大国的方案。老子还有一个虚实相涵、有无相生、动静相养,这是老子平衡的观念。我认为老子很值得欣赏的是讲“啬”。“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早服。早服是谓重积德。”(第59章) “啬”就是爱惜保养。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奢侈,浪费,已形成文化现象,这是需要反省的。“啬”应用到个人精力的修养凝聚,就是早作准备,爱惜精力,这样就能够“重积德”,累积生命的能量。
责任编辑:华淳道人学习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