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的原因:游走在法律的边缘
来源:静法允公惟其允公,才能高瞻远瞩 作者:静法允公惟其允公,才 人气: 发布时间:2017-03-29
摘要:法静亦水 “侮辱”的代价 游走在法律的边缘 苏银霞是“刺杀辱母者”新闻事件中的母亲,也是注册资金1个亿的山东源大工贸公司的女企业家。目前我们知道的是,苏银霞因为借了高利贷,而被追债者“侮辱”,导致了儿子于欢激愤伤人。 那么,作为一个理性的人,而
法静亦水 “侮辱”的代价 游走在法律的边缘 苏银霞是“刺杀辱母者”新闻事件中的母亲,也是注册资金1个亿的山东源大工贸公司的女企业家。目前我们知道的是,苏银霞因为借了高利贷,而被追债者“侮辱”,导致了儿子于欢激愤伤人。 那么,作为一个理性的人,而且是有一定社会经验的企业家,苏银霞怎么会去借高利贷呢?换句话说,如果苏银霞不去借高利贷的话,岂不就可以避免这起悲剧了? 投资创办源大工贸公司,苏银霞展现了企业家的才能。苏银霞早年曾养过猪,也曾去新疆轧棉花。后来去南方打工,发现做汽车配件可以赚钱,便回到山东老家,用全部积蓄开厂子,做起了汽车刹车片。并且,在2009年5月18日成立山东源大工贸有限公司。公司注册资金是1亿元,苏银霞认缴金额为5000万元,实缴额1780.46万元。在一个经济不甚发达的北方县城,注册资金达1亿元的企业不太多,而身家数千万的苏银霞在当地知名度也不小。 这个知名度不是凭空而来的,是有着曾经的业绩来支撑的。苏银霞创业之初,当时的钢铁市场并不算景气。不过,在苏银霞的经营下,企业还是赚了些钱。当时的苏银霞一心想把厂子做大做强,不断进行扩大再生产。经过扩张,山东源大工贸从一个小作坊成立了公司,并把厂子搬进了当地工业园。在冠县工业园内,源大工贸占地120亩,有独立的办公楼和生产车间。同时,公司年生产轴承钢坯1万吨,公司还是“山东西王钢铁和石家庄钢铁的协议户,年销售能力3万吨”。 然而,作为配套企业的山东源大工贸公司受市场环境的影响相当的大。从2012年开始,钢材价格连续4年下降,钢铁行业从“深秋”步入“寒冬”。而在2016年,钢铁行业是国家明确的“去产能”的重要领域。无法与经济大势抗衡,苏银霞的源大工贸公司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资金链紧张的情况。 为了解决资金问题,苏银霞想尽了一切办法。她本来指望银行贷款,但是在“去产能”的管控下,又是民营企业,而且因为多次贷款,苏银霞和她的山东源大工贸已经三次列入失信黑名单。面对着企业继续经营,还是倒闭的问题,苏银霞没得其它选择。毕竟,已经投入了这么多成本,都是她多年的“心血”。而且要是企业能够生存,至少还存在有“翻盘”的机会。于是,苏银霞只好选择自救,找高利贷借款。 如果抛开道德的大帽子,高利贷某种程度上是商人或者个人在“叫天不应叫地不灵”背景下的机会选择。而这种无奈选择,对商人或者个人来说,是一种需要承担比较高借贷成本下的贷款机会。缺乏合法或者其它渠道,能够找到合理成本的资金,商人只能选择这种明明都知道的,需要较高利息的资金。很多时候,商人或者个人也正是借助这种高利息的资金,成功的度过了生意或者人生的艰难时期。当然了,也有不少时候,因为种种预测与判断的失误,导致无法按时归还高利贷,从而酿成了人生的悲剧。 其实,对放高利贷者来说,放出高利息的资金本来就有很大的风险。其一,借款者正是因为种种缺陷无法通过正常渠道得到贷款,显然是有不良信用风险的。其二,高利息的贷款,无法得到法律的保护,却受到道德的谴责。其三,一旦借款人违约后,催款成本极高。而且催款多数时候,必须要游走在法律的边缘。 就如苏银霞一样,她因为已经成了商业银行3次失信的违约人,根本不可能在商业银行或者各类金融机构贷到资金,有且只能是找高利贷,或者直接进行“民间集资”。关键的是“民间集资”这可是法律明确规定的非法的方式。要是她通过这样的渠道找资金,结果只能是现在被监禁的结局。显然她的选择是高利贷。她找到了当地放贷人,双方所签订的贷款合同,都是双方真实意愿的表达。不论是多高的利息,还是多少附加条件,都是双方认可的,没有被任何外界强制后的意思表达。 说这些的意思,就是说苏银霞无可奈何之下,借的高利贷,尤其是承担的高利息,这是她心甘心愿的。也是苏银霞为了维持山东源大工贸公司生存的唯一选择。毕竟,要是没有高利贷资金支撑的话,她要么就是直接违法,搞“非法集资”了。当然了,最后苏银霞借款135万,承受月息10%的高利贷,还款184万元,并将一套140平米价值70万的房子抵债,还剩最后17万欠款未还,以致被催债者极端凌辱引发血案,令人唏嘘。 而在2016年4月14日发生“刺伤辱母者”的悲剧案件,就是因为这高利贷放贷者所安排的催债人实施了“拘禁”和“凌辱”等非法手段。退一步说,如果催债者不这样使用极端的方式逼债的话,他们的从事高利贷工作的“风险溢价”就太高了。有媒体报道,有媒体报道,据不完全统计,自2011年起,钢贸行业因债务问题有超过10人自杀、300多人入狱、700多人被通缉,导致的坏账规模近100亿美元。 也就是说,这些放高利贷者在逼债的时候,当事人如果“自杀”或者“跑路”,那么他们所放出来的高利贷就将血本无归。很显然,这些无法收回来的本金就是高利贷从业者的风险成本。 总而言之,苏银霞悲剧的原因不是高利贷。高利贷只是苏银霞寻求资金的一个选择而已,尽管她为此付出了极高的利息和本金支出,甚至也遭遇了“侮辱”的代价。在我看来,苏银霞的悲剧恰恰是中国当下民营实体经济破产难和融资难的现实写照,更是缺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机制的体现。闲言毛 于 2017/3/28 23:30:29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