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律师名博

旗下栏目: 律师名博

地方政府“数据注水”,戳破经济虚假繁荣的泡沫

来源:廉政学者川湘子的法律博客 作者:廉政学者川湘子的法律 人气: 发布时间:2017-03-17
摘要:近日,辽宁省省长首次公开承认经济数据造假,重点提到财政收入,引发公众关注。据人民日报报道,2011至2014年,辽宁省所辖市县虚增财政的比例占到当年财政收入的五分之一。经济数据“注水”一直以来饱受诟病,“皇帝新衣”式造假肆无忌惮发生,而这次终于有官
近日,辽宁省省长首次公开承认经济数据造假,重点提到财政收入,引发公众关注。据人民日报报道,2011至2014年,辽宁省所辖市县虚增财政的比例占到当年财政收入的五分之一。经济数据“注水”一直以来饱受诟病,“皇帝新衣”式造假肆无忌惮发生,而这次终于有官方捅破这层窗户纸了。 ▊▊经济数据造假,辽宁省是典型,官方回应并不新鲜去年前三季度,在全国GDP增速排名里,辽宁省垫底,2.2%的增速下滑也让它成为全国唯一出现负增长的省份,而且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好几个季度。难以挽回的颓势,意味着各项经济指标也不容乐观。不过,财政收入增速这项指标争气,1月17日,辽宁省省长陈求发在省人代会上提到“财政收入增长3.4%,超额完成目标”。而在去年,辽宁省财政收入呈现“断崖式下跌”,增速下降33.4%。对此,陈求发解释为,2011年-2014年存在财政数据造假问题,而“挤水分”让经济数据变得难看。其实,这次的官方发声实在称不上是新鲜事,因为经济数据造假一直是“皇帝新衣”式的存在,辽宁省更是典型。早在2010年就有媒体揭露辽宁省财政造假的“潜规则”,一名县委书记接受采访时直言不讳地说“上级下多少指标就能完成多少指标,并且下什么指标都绝对能完成。”2014年和2016年两次中央巡视组巡视均反馈辽宁经济数据存在弄虚作假现象,“一个时期全省普遍存在经济数据造假问题”。而且审计署还曾经查到,2013年辽宁省的一个县虚增的财政收入超过其实际财政收入1倍多。也就是说,辽宁的经济数据造假是长期“遗留问题”,新一届的领导没有责任包袱所以才“公开表态”,2015年才调任辽宁的陈求发,更是自上任起即反复强调给经济数据挤压水分。 ▊▊数据“水分”是怎么来的呢?财政数据造假是集体合谋产生的。地方官员想要漂亮的数据来装点门面,因此向财税部门下达税收指标,接着上级再向下级要成绩,如果不具体考察地方的经济情况,就容易出现“忽悠”“造假”的情况。而且“注水”的数据报上去,只要不是凭空失真,上级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数据造假也有讲究。凭空直接修改数字的手段太过低级,也很容易露出马脚,因此必须玩点花样。最省事的是征收“过头税”。即预收一年或者几年的税款,或者利用各类名目加重当年的税收。据半月谈报道,辽宁某地的县委书记就曾透露为了完成税收指标,存在“寅吃卯粮”的情况——“对一家企业今年应征300万元税款,但政府要征400万元,提前把下一年的部分税收也征了。”这种手段被广为应用,据2013年的新华社报道,山东省审计厅发现,截至2012年末该省有11个县的地税部门对40个纳税单位多征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等5.7亿多元;5个市县的地税部门对6户企业提前征收税费1.4亿多元。征收“过头税”本来就是违规,而且不考虑企业运转的实际情况,就将完成税收指标的压力转移到企业身上,完全是一种赤裸裸的掠夺。 ▊▊完成税收指标的压力转移到了个人和企业身上另外一种常见的方式是利用“税收空转”达到虚增财政收入的目的。简单来讲就是财税部门将一笔税收上来后,再通过其他渠道返还给企业,以反复征收来达到纸面上合规的增收。2014年经济参考报曾报道,北方某市财政局预算科人士称,该市财政“空转”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率达到15%,而且这一现象在县级政府更为严重。具体做法简单却隐蔽,比如企业接受银行贷款用于向区政府缴税,之后区政府会以财政补贴、税收返还等方式将资金还给企业,企业再归还银行贷款,完成虚增地方财政收入。还有地方利用国资公司“倒卖”土地,钱从政府的左口袋进,右口袋出,但是这个过程中产生了税收。一旦虚增了财政收入,这一注水的数字就会成为下一年的基数,对政府来说,下一年的财政收入一定要更大,造假的链条只能循环上去。如果可以一直“拆东墙,补西墙”倒也可以做到风平浪静,但是一旦经济下行,税收搞不定,就会戳穿财政虚假繁荣的泡沫。况且,一旦虚增的部分是和上级财政共享的项目,那么地方就要硬着头皮把资金交上去,而这些钱又是从其他地方想方设法弄来的,也就是“政府造假民众买单”。比如,学者贺蕊莉调研发现,许多乡( 镇) 政府在依靠上级对农村的各级专项转移支付维持运转。 ▊▊挤水分非常必要,不过需要警惕将一切问题都推给数据造假统计数据是一个地方的“晴雨表”,展示的是真实经济的运行状况,差数据能反映真问题。但是财政收入造假、统计数据失真的存在,无疑会让高层在宏观上产生误判,耽误地方经济问题的解决。正如国家审计署对辽宁财政数据造假的评价——“不但影响中央对辽宁省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决策,还影响到中央对辽宁省转移支付规模,降低了市县政府的可用财力和民生保障能力”。从失真数据中的短期获利远远弥补不了长期给地方经济带来的损害。因此,当下“挤水分”十分必要。但要挤出水分,真实的经济数据注定会很难看,这个时候在任者不该把“断崖式下降”的锅都推给以往的数据造假,而要关注造假以外的因素。对辽宁来说,经济衰落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比如,企业经营严峻,去年东北特钢违约9次欠债58个亿。还有超低生育率、人口老龄化带来劳动力短缺和人才流失,经济缺乏增长的根本动力。面对不好看的数据,承认造假问题是个进步,但是不能以此掩盖掉其他问题。◆结 语:戳破经济虚假繁荣的泡沫,是辽宁省找准经济问题的第一步。但财政数据注水、统计数据失真,并不单单是辽宁省的问题,其余的省也该“没病出来走两步”。(作者:李敏 原标题:政府造假民众买单:“高明”的数据注水贻害无穷)延伸阅读>>>>中纪委机关报:拒绝“数据注水” 唯有忠诚担当经济数据一旦被注水,就不再是纯粹的经济问题。辽宁数据造假问题,不但影响了中央对该省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决策,还影响到中央对该省转移支付规模,降低了市县政府的可用财力和民生保障能力。深究起来,这种做法是为了一己之私,置中央大政方针于不顾,是对党不忠诚不老实的表现。数据的背后有“政治”。动辄以亿计的巨大数字出入,遍及全省的大面积政绩注水,如果只归结于统计人员的失误,估计没有人相信。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分散主义、山头主义等,这些为党章党规党纪所不容的倾向,在这些大肆造假的地方及时任主要领导干部身上,都能找到踪迹。如此欺上瞒下危害极大,消解了中央权威,耽误了地方发展。忠诚是共产党人毕生实践的政治品格。要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和党的集中统一。“主要原因是过去一个时期,经济发展思路一度背离中央的决策部署,背离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官出数字、数字出官’,导致经济数据含有水分”……辽宁省政府工作报告分析很深刻。而找到病根是对症下药的前提。坚决贯彻落实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刚刚闭幕的中央纪委七次全会精神,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构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必须刹住“忽悠风”、揭穿“注水术”。对党忠诚要用担当来诠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党员领导干部想让主政的地区发展快一点,数据“好看”一点,可以理解。但不能光顾着好看就“乔装”打扮。相反,实事求是的素面才是真正的颜值担当,务实肯干的作风才是战胜困难的诀窍,唯有对党忠诚老实、踏实实干的干部,才能真正得到组织和群众的认可。担当就要有“为官避事平生耻”的精神,不遮丑、不饰过。直面问题,坦承数据存在造假,是担当;拒绝忽悠,“绝不能让忽悠成为文化,要让忽悠没有市场,让忽悠者没有前途”,是担当;“顶着面子上难看的压力”,挤压水分、夯实数据、埋头实干,更是担当。挤干一时一地数据里的水分并不难,但想要杜绝“数据注水”,进而根除思想上的“注水思维”,必须始终保持忠诚和担当里面没有半点水分。因为沉甸甸的“成绩单”,不是纸上写出来的、嘴巴说出来的,而是靠实打实干出来的。唯有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提高政治站位,坚持人民立场,真正“撸起袖子加油干”,方能让蓝图变成现实,赢得组织的认可和群众的掌声。(贾亮)责任编辑:吴俊中华廉洁文化第一刊《清风》杂志由中南出版集团主管、潇湘晨报经营有限公司与华夏廉洁文化研究会共同主办,是全国公开发行的廉政月刊,月发行量近10万份。旨在“弘扬廉洁文化,鞭笞腐败现象,净化心灵家园,引导清廉人生”,倡导“让廉洁成为一种生活方式”。2010年1月17日,《清风》杂志首发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时任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亲自撰写发刊词。《清风》杂志先后在北京、上海、重庆、浙江等十多个省市建立了通联站(中心)。目前,已经成为中国廉政文化宣传教育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已经发起主办了八届全国性的中华廉洁文化论坛。2014年4月3日,湖南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正式批复,华夏廉洁文化研究会、清风杂志社主办的中华廉洁文化第一网络平台——清风网(qfeng.org)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大家加入清风网读者群(一二群已满,请加三群,QQ群号604885408)。新闻热线:0731-82856515。
责任编辑:廉政学者川湘子的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