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后,寒假将尽,家住华北某市的贾女士才松了一口气:“孩子的家庭作业终于做完了!”女儿在一所重点小学读三年级,一项作业是“读《时事画报》电子书,总结三件大事”,“找了半天发现这是清末的报纸,里头是政治漫画,还用了广东方言。”贾女士说,“别说孩子,家长读起来也费劲。”(2月19日《人民日报》) 老师在课余或假期给孩子适当布置家庭作业,以巩固、检验课堂教学效果,开拓学生视野、兴趣,让孩子过一个有意义的假期,并为此后的教学活动作铺垫等,这本属正常,也有助于孩子学习能力、成绩和知识面的全面提升,但如果家庭作业“量大题难”,超出孩子的认知、消化和解决能力,让孩子难以招架、不堪重负,以至为了顺利交差,不因孩子完不成作业而被老师“另眼相看”,迫使家长“越俎代庖”,让家庭作业变为“家长作业”,就不但让家庭作业成为负担,也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未成年学生心理、生理都比较稚嫩,其成长发育有其特定规律和步骤,学校、老师应充分根据孩子的这种特点,因人、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水到渠成,切勿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像新闻中那样,老师要求小学生从清末报纸中解读政治漫画,不但要懂得广东方言,还要“总结三件大事”,如此家庭作业“别说孩子,家长读起来也费劲。”或者让家长都表示“解得了方程,教得了几何,小学一年级的家庭作业却不会做。”直呼“太难了”,对孩子来说无疑更是勉为其难,甚至不亚于“天书”,显得不切实际。 尤其要引起重视的,是要回归家庭作业的本旨。家长孩子携手完成家庭作业,自然有助于增进家长、孩子的情感交流,并提升孩子的学习和动手实践能力,但家庭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后续,只能是辅助和补充,不能替代课堂教学本身。 学校教育的重点和“功夫”不在“戏外”,主要还在学校里、课堂上,如果老师上课时不合理规划、兢兢业业,只讲个纲目大概,而把大量教学内容、功课等“重头戏”都留到课后,布置到家庭作业中,那就本末倒置,同时也让家庭作业“承载”的功能过多,让未成年学生负担过重,难以招架,只得由家长出面应付,使得家庭作业成为“家长作业”,转嫁为无意义的家长的负担,这本质上是教学方式的变形走样,是学校教育主体意识和主体责任的错位,不仅无益于孩子获取知识、提升素质,也是老师教学不负责任的体现,完全偏离了家庭作业的本来面目。 家庭作业剑走偏锋,“求多求难求异”,一味追求“高大全”“超前意识”,超出了每个年龄阶段孩子应做、能做的事和作业范畴,异化为“家长作业”,不但无法让孩子们学在其中、乐在其中,还会让他们饱受挫折感、背负心理阴影,并让许多家长叫苦不堪。这无疑令人尴尬。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强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决不是一句空话,“家长作业”乱象,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和反思。(符向军) 新闻链接: 家庭作业渐变“家长”作业:考验孩子还是考验父母?-中新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