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这本书断断续续看了一个多月。晚上闲下心来,翻看几页,于文字表达和脑海想象中感受汪老的笔力与情境。 《五味》这本书是汪曾祺的散文集,编者有意,以其同名“五味”为题。这本书收录的散文有些早已看过,如《金岳霖先生》《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有那么一段时间,我对茶馆承载的社会功能,尤其是“吃讲茶”这一民间纠纷解决途径十分感兴趣,阅读了茶话系列刊物,其中就收录有汪曾祺的《泡茶馆》和《寻常茶话》。《五味》分五辑,分别是人间草木、五味、脚底烟云、师友相册、平淡人生。篇目明细,有的谈吃,有的谈人生,但细细想来,篇篇都是吃与人生的玩味。 汪老是沈从文的弟子,沈从文是个生平多阅历,命运多坎坷,又能耐的人生烦的人。沈从文是我最喜欢的中国作家之一。沈汪师徒间有一则轶事,想来有趣。1946年,时值战后,局势动荡,汪曾祺联大毕业只身前往上海,因一时无工作心情烦闷,多次想到自杀。汪给沈写信哭诉,沈回信道:“为了一时的困难,就这样哭哭啼啼的,甚至想到要自杀,真没出息!你手中有一枝笔,怕什么!”事实上,当年沈以小学生的水平独闯北京,多看敢写,凭湘西人一股韧劲,最终用一枝笔打出了天下。 汪曾祺是江苏高邮人。这是淮扬菜系的中心区域。淮扬菜集南北菜系之特长,不偏不倚,味道中和。除了菜肴,淮阳地区的喝早茶也风气浓厚,大概只有广州人和淮扬人才有这样的的闲心与气派。 汪曾祺能吃、会吃、做吃、写吃。自小生活在家境殷实的环境里,读书、写字、吃喝都是小康家庭的怡情乐事,而这些汪曾祺也享受到了。长大后,因为战乱到西南联大求学,吃遍西南美食;建国后也成名后,吃到的东西就越发多了。说到“写吃”,用词到位,在书里我看到了熟悉的“擂茶”“煮干丝”“高邮咸鸭蛋”,也看到听着熟悉但从没见过的“饵块”“手把肉”。汪老敏感,爱琢磨,平和的美和洞察人世的惬意,总能唤起无边的想象。他对民间食品的了如指掌,他对民间的美食过于敏感,在别人看不到内容的地方,他发现了故事。这是美食家才有的笔法。 “做菜要有想象力,爱捉摸。”归根到底,是能从做菜中找到乐趣。孔子说“君子远庖厨”,估计是怕油烟俗气沾染了浩然正气。我原来不屑于做菜,当然也不会做菜。八岁烧了第一次菜,此后再无烧菜的记忆。从八月开始,每天做一顿晚饭,周末烧中晚餐。从不会到看着“下厨房”摸索,到自选材料,琢磨新烧法,尽管菜仍以小荤小素为主,但发现做菜的乐趣,袁袁说:“这几个月你都快进化成大厨了。”当然,以下饭菜为标准的选材做菜,口味和心胸难免过于局限,总是在回忆家乡菜的味道,总是在尝试家乡菜的做法。做菜要琢磨,要创新,更要以大度的眼光看待各地美食。各地美食其食材、口味和做法必是符合本地自然与人文特色,因人为自然生养,人体的元素与自然元素相同。酸甜苦辣咸,这是菜肴的五味,也是人生的五味。 “犹及回乡听楚声,此身虽在总堪惊。”偶尔出差,周主任总爱与我聊江西的往事,可能看我是江西人有共同的话题。他的童年在江西度过,父母随厂迁往吉安,是国企大院生活,与当地野孩子的打闹,当地的菜肴,他说“那是一种情结,儿时的场景经常出现在梦里,2009年回去一趟,说来也神奇,那些场景再也没出现过,大概算是解梦吧!” 梦总是儿时的回忆,味道总是儿时的记忆,人生五味,五味人生,得学习汪老的乐天知命,于平淡中挖掘乐趣,于乐趣中体味乐天,宠辱不惊,随遇而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