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省藁城市常安镇永安村的村民发现,多年来在农村信用社代办点存的钱不翼而飞了,代办点唯一的工作人员张风绵也联系不上。当地北楼信用社证实,村民们手中的存款凭条全是假的,不仅凭条是假的,连张风绵经营的信用社代办点也是假的。据当地警方透露,此案涉及500多户村民,金额超过2000万元。(11月10日《北京青年报》) 单就性质而言,这是一起典型的诈骗案。除了村民存进去的钱是真的,其余都是假的:代办点的资格是假的、代办员的身份是假的、自然存款凭条也是假的。据说,由于存款所投向项目的资金链出了问题,导致无法正常兑取,这才让骗局得以曝光。 要说这代办点的穿帮镜头也真不少:村民存款见不着存折,仅以存款凭条代之。而凭条上除盖有所谓代办员的私章外,一无信用社公章,二无柜员号,就连客户签名也一并“机打”代劳。因而,依不少人看来,这个骗子水平实在不咋样,而永安村的村民也忒好骗了些。 但事情远非如此简单,上当受骗的500多户村民,虽说不是个个精明过人,但也不会傻到随意把自己的血汗钱拱手相送。他们之所以不在乎上述细节,缘于他们认定一点:这个代办点是信用社的,而信用社农民信得过。何况,这个代办点已在村里存在了30余年,早已知根知底,还有啥不放心的。 在村民们看来,开办了30余年的信用社代办点是口碑也是信任。正是基于这点,他们从未对这诸多的“不正常”有过一丝怀疑。或许,这才是让他们上当之所在。换句话说,若非信用社的招牌以及30余年的相知,哪怕对方说得天花乱坠,他们又岂会如此轻信于人? 问题正是出自这里:这家代办点的前身实实在在是信用社开办的,代办员也是如假包换。只不过在11年前的2005年底起,全市的所有代办点一律撤销,代办员也不再代办。但事实是,村民们似对此一无所知,仍如往常般存进取出。而这种局面,一直维持了11年,直至案发。 之所以11年相安无事,除了代办点名称没变、招牌没变、地址没变、代办员没变外,与存款流向项目运转正常、能够及时回笼资金不无干系:对于村民而言,一来不知有变,二来存取正常,自然不会生疑。而到了今年,该项目资金链断裂,村民取不出钱,遂到信用社查询,于是便“纸包不住火”了。 对于这500多户村民而言,其中自然有疏忽之过,但早于2005年就已撤销的代办点,在其后长达11年间依旧“代办”不已,当地信用社在做什么?镇、乡、村又在做什么?是失察之责?还是渎职之罪? 譬如,2005年撤销代办点,当地信用社言“在辖区各村发布了公告,向村民进行了通报”,然当地村支书言没收到通知,村民也表示不知情,不知该相信谁的。不过,当年全市的统一部署,动静不会太小,就算信用社通报不到位,起码镇、乡两级应该知情,继而通报到村,不知为何独独瞒过了村民? 又如,代办点撤销后,牌匾依旧,“代办”如常,村上自然瞒不了,然信用社知道么?乡镇两级了解么?一年半载可以不知情,十年八年也不知情,恐怕就说不过去了。若在知情的情况下听之任之,其中又有着怎样的“蹊跷”? 而不管出自何因,一场长达11年之久的“代办”骗局,导致村民二千余万存款“钱途不明”,绝非一个普通的“代办员”能量所能及。当地有关部门不妨从村民存款流向着手,顺藤摸瓜,看一看这个利益链条上,有着哪些人的利益?如此,撤销11年的代办点何以“代办”不已,就可以有答案了;如此,也才能给500余受骗村民,有一个后续的交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