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启阵:苏东坡为何愿意终老于海南
来源:华淳道人学习园地 作者:华淳道人学习园地 发布时间:2017-06-19
摘要:美文共赏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独觉》 在“人生七十古来
美文共赏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独觉》 在“人生七十古来稀”、千里生离几乎等于死别的年代,一个有社稷苍生情怀的封建官员,几个深爱的女人均已死去,且自身已达62岁的关口上,被贬斥到孤悬海外、距离朝廷最远的瘴疠之地……会是怎样的心情?会有怎样的行为? 我相信,大多数人,会沮丧、悲观、绝望,会在愁眉苦脸、唉声叹气、自暴自弃中凄惨地度过余生。 但是,苏东坡不是这样。他当然也痛苦,也抱怨。但是,与此同时,他仍然诙谐,仍然喜爱美景,享受美食,仍然兴趣多样,广交朋友,仍然吟诗作赋,写字画画。苏东坡这种在逆境绝境中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让人生不失其应有价值的本事,是一种态度,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境界。苏东坡离开海南之际、之后,有如下几句表现心情的诗句:我本儋耳民,寄生西蜀州。(《别海南黎民表》)馀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阳招我魂。(《澄迈驿通潮阁二首》其二)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把儋州认作故乡,愿意终老于此,把海南当作平生游历的最精彩片段。显然,苏东坡已经爱上了这方土地,爱上了这个岛。 仅仅笼而统之地欣赏、赞叹一番苏东坡的随遇而安和乐观旷达,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了解他痛苦、挣扎、解脱的整个过程,了解他度过黑暗战胜困难的种种具体措施,生活细节,才有可能让他成为可以参照效仿的榜样,才可能将他的人生经验转化为便于吸收的能量。【“资养所给,求辄无有”】 造好房子,接来家人,原本以为将终老于惠州的苏东坡,在接到贬谪海南的诏令时,心情是很郁闷的。从惠州出发往贬所儋州去,路过广州时,给王古(敏仲)的信中有这样一番话:“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昨与长子迈诀,已处置后事矣。今到海南,首当作棺,次便作墓,乃留手疏与诸子,死则葬海外。”可见,苏东坡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 那个年代,海南的物质条件比相邻的内陆地区差很多。苏东坡在写给张逢的信中说:“海南风气与治下略相似,至于食物、人烟,萧条之甚,去海康远矣。”在一封写给程全父的信中,诉了两点苦,一是“黎疍杂居,无复人理”,即跟少数民族杂居,环境不理想;二是“资养所给,求辄无有”,即生活资料贫乏。 在写给程儒(程全父之子)的信中,苏东坡进一步将萧条的情况归纳为“六无”,“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耳。”在这个民族杂居的六无新环境里,潮湿闷热的海洋桑拿天气(苏东坡的原话是“海气郁蒸”),无聊的生活(道儋州十余天,没给安排一件事做),使得苏东坡跟陪伴他的小儿子苏过,“相对如两苦行僧”,渴望干爽些的秋天早点来临,度日如年。 不光是物质条件极端贫乏,闲极生愁,苏东坡很清楚,政敌还在想方设法置自己于更艰难之地,乃至死地,自己的处境如居住在易碎的土瓶子里,随时可能坠下,摔碎,有生命危险。【“寂寂东坡一病翁”】 到儋州不久,苏东坡就遇到一件糟心的事:在军使张中照顾下租赁的几间官舍,随着张中的调任,被人举报,不能继续居住了。无奈之下,苏东坡只好买地造屋。结果,在惠州期间包括卖掉所有酒器(独留一个荷叶杯,因为制作精美,东坡特意留着自娱)所得的钱,囊空如洗。 万幸的是,没有遇到瘴疠,他与儿子苏过没有得过大病。苏东坡的痔疮虽然痛苦,经常痛得呻吟不绝,但无性命之忧,医治也并不费钱。 境况如上,心情当然好不到哪里去。 首先是失落。《儋耳山》诗云:“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君看道旁石,尽是补天余。”诗人觉得自己如同被弃置道旁的石头,也被君主抛弃到了天涯海角。这种心情,在来海南的路上就已经有了。一首作于梧州的诗中,“天其以我为箕子,要使此意留要荒。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四句,自嘲中也含有被弃置的凄凉感。 其次是孤独。在一首和陶诗中,有两句说给弟弟苏辙的话,“子室有孟光,我室唯法器”,在其他几首和陶诗中,有下列诗句:“从我来海南,幽绝无四邻”“自笑四壁空,无妻老相如”“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 还有是怀旧。因为孤独,不免怀旧。《上元夜,过赴儋守召,独坐有感》诗云:“灯花落尽吾犹梦,香篆消时汝欲归。搔首凄凉十年事,传柑归遗满朝衣。”这是东坡先生在思念已经亡故的妻子王润之。 因为孤独、怀旧,心中又不免产生凄凉之感。一阕[西江月]词云:“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凄凉。夜来风叶已明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秋光,把盏凄凉北望。”(此词有人将其系于黄州时期,不从)一首给弟弟的诗是这样写的:“小醉易醒风力软,安眠无梦雨声新。长歌自罔真堪笑,底处人间是所欤!” 心情差时,酒也不想喝了,“从今东坡室,不立杜康祀”。在一篇呈给官府(昌化军)的谢表中,更是说得可怜,“……臣孤老无托,瘴疠交攻,子孙恸哭于江边,已为死别;魑魅逢迎于海外,宁许生还?”【旷达:“也无风雨也无晴”】 境遇如上,心情如上。但是,东坡先生是一个想得开的人,他不会被困难吓倒,他不会任由坏情绪不断蔓延,膨胀,直至抑郁而终。苏东坡没有那么傻。无论是芥末小事,还是宇宙视野,他都可以得出让自己快乐的结论。一首题为《独觉》的诗,最能反映东坡先生善于从小事中得到快乐的心态。“……朝来缩颈似寒鸦,焰火生薪聊一快。红波翻屋春风起,先生默坐春风里。浮空眼缬散云霞,无数心花发桃李。翛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天冷烤个火而已,他却能联想到春天、云霞、桃李,心花怒放,窗明几净,晴空万里。 一篇题为《试笔自书》的文章,最能反映东坡先生以宇宙之宏观反观人生艰难之渺小的智慧。 “吾始至海南,环视天水无际,凄然伤之,曰:‘何时得出此岛耶?’已而思之,天地在积水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少海中,有生谁不在岛者?覆盆水于地,芥浮于水。蚁附于芥,茫然不知所济。少焉水涸,蚁即径去,见其类,出涕曰:‘几不复与子相见。’岂知俯仰之间有方轨八达之路乎?” 东坡先生当然还有不少旷达的诗句。例如:“我是玉堂仙,谪来海南村”,“年来万事足,所欠唯一死”。 但是,人生的经验告诉我们,旷达诗句,既是事后的悟,也是事中的痛;于读者是警醒,于诗人是自慰。就是说,旷达的话说得越多,说明诗人痛苦越多。没有痛苦的诗人(假设有这一种类的诗人),是无需装作旷达,也装不了旷达的。 因此,重要的不是写出多少旷达的诗句,讲出多少旷达的道理,而是有哪些具体且切实可行的遣闷、快乐的本事和方法。【“六无”里的苦幽默】 在遭贬谪前往海南途中,苏轼说,上天可能要让自己做传教化于朝鲜的上古贤人箕子,传教化于海南;希望将来修撰舆地志的人,要把自己说成是海南人。是自嘲,也是幽默,南行旅途会因此有一点儿笑声。 东坡先生在给年轻朋友程儒的信中,列举自己初到海南的种种不幸即“六无”之后,加了一句“惟有一幸,无瘴也”。这是幽默。一个“无瘴”,在心理上可以暂时抵消“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化艰难困苦为一笑。 听说弟弟因为生活条件差,缺少肉食,身体瘦了。苏轼列举海南土著居民种种闻之令人作呕的食物,熏鼠、烧蝙蝠、蜜叽(活吃初生之鼠),最后说,“相看会作两癯仙,还乡定可骑黄鹤”。这种幽默,可以让千年之后的读者依稀看见苏氏兄弟带菜色的笑容。 吃过蚝肉,觉得是空前的美味,于是告诫儿子要保密,“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这是幽默,充满童趣,同时又折射了当时朝廷政治斗争情形的幽默。 元符二年(1099),海南闹饥荒,儋州米贵,东坡先生有绝粮之忧。于是写作《学龟息法》一文,从晋武帝时事说起,“洛下有洞穴,深不可测。有人坠其中,不能出,饥甚。见龟蛇无数,每日辄引吭东望,吸初日光咽之。其人亦随其所向,效之不已,遂不复饥,身轻力强……”。 貌似古为今用,传授救荒秘诀,其实也是幽默,足以博读者一笑。【花甲老人爱读书】 如果说幽默的作用主要是调节心情,那么,读书、做诗的作用则主要是消遣,或曰打发时间。明智、陶冶,对青少年有效,对年过花甲的老人(东坡先生到达海南那年已经62岁)意义不大。 苏东坡实在是个爱读书的人。他在写给程全父的一封信中说,流放海南,如.逃空谷,既没有可以晤谈的朋友,又没有多少可看的书籍。他只带了几册陶渊明和柳宗元的诗文集,“常置左右,目为二友”。 书的问题,到海南不久,就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在造好“五间一灶头”的房屋后,搞到了不少史书,“诸史满前,甚有与语者也”。同时也有了借书的地方——身边的朋友,因此,他天天跟儿子苏过一起将借来的书编排整齐,方便日后归还给朋友们。 在众多书籍中,苏东坡读得最多最认真的,是《陶渊明集》。他曾对朋友说,“陶写伊郁,正赖此尔”。【穿越时空写和陶诗】 做诗遣闷,这不是苏东坡的发明,他的前辈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已经以《遣闷》为题,做过多首诗歌了。但苏东坡显然喜用此法,并且擅长此道。 东坡先生在海南做诗遣闷,有一项可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创举:写和陶诗,即穿越时空跟晋朝诗人陶渊明唱和。想念远在内陆的弟弟了,写和陶诗寄过去;即景生情,写和陶诗进行抒发;忧从中来,难以排遣,写和陶诗加以宣泄。大有无论他人问他什么问题,东坡先生都可答以“我在写作和陶诗”的意思。前人有拟古诗,东坡首创追和诗,用古人题目和韵脚。 苏轼和陶诗,一共有一百二十多首。在给子由的书信中“吾前后和其诗,凡一百有九篇”,这是指自扬州起止儋州冬末,后来尚有和作。 东坡之所以写这么多和陶诗,因为他从自己的人生遭遇中悟到,陶渊明弃官归田,是最明智的选择;同时也因为他对陶渊明诗歌艺术的激赏,他认为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东坡大量写作和陶诗,还有自托于陶渊明以求灵魂自赎的意思。《自述》文说道: “嗟乎,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腰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交友:“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 大明星级文人苏东坡,是一个非常喜欢结交朋友的人。《与程全父书》:“……困穷日甚,亲友皆疏绝矣,公独收恤如旧,此古人所难也。”如此珍视友情,是因为,没有朋友的日子他不知道怎么过。苏东坡的海南三年,虽然处境不佳,物质匮乏,仍大致可以用“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形容他的日常生活。 在海南的岁月中,跨过琼州海峡去看望过东坡的朋友有何德顺、吴子野等人,交往亲密频繁的当地朋友主要有黎氏四兄弟(主要是黎子云),追随他的学生辈有王介石等十数人。 黎氏兄弟敬佩东坡的学问为人,载酒过从,恭恭敬敬执弟子礼,“请益问奇,日相亲炙”。而苏东坡因为黎氏兄弟贫而好学,也是敬爱有加。他曾跟他人一道凑钱为黎氏兄弟造屋(名载酒堂),还曾买羊沽酒,将被继母逐出家门的黎子明儿子送回家,使他们父子和好如初。苏东坡造屋,也得到了王介石以及其他十数位学生的鼎力相助。【平常日:“无官一身轻,有子万事足”】 日子是一分一秒逐日逐月过的,一个人的生活,快乐与否,既不能看他慷慨激昂的言辞,也不能看他干了几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要看他的日常生活。日常生活过得充实、丰富、开心,才是真的快乐。 《次韵子由浴罢》诗云:“理发千梳净,风晞胜汤沐。闭息万窍通,雾散名干浴。颓然语默丧,静见天地复。”——这是东坡先生的沐浴之乐 《借前韵贺子由生第四孙斗老》诗云:“无官一身轻,有子万事足”。——这是东坡先生的天伦之乐。 《观棋》引:“予素不解棋,尝独游庐山白鹤观,观中人皆阖户昼寝,独闻棋声于古松流水之间,意欣然喜之。自尔欲学,然终不解也。儿子过乃粗能者,儋守张中日从之戏。予亦偶坐,竟日不以为厌也。”——这是东坡先生的发呆之乐。 《书上元夜游》文:“己卯上元,予在儋州。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糅,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这是东坡先生的随兴夜游之乐。 瞧,苏东坡是一个多么善于在日常生中获得快乐的人!【山水:“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 自然山水,无处不美。但是,只有经过优秀诗人的吟哦,万口传诵,它们才会如点睛之龙,有了生命,有了韵致,才会不同凡响,引人遐想。 海南我前后到过四回,周游过海岛,岛上景物不算太陌生。许多热带植物,觉得新奇有趣;蓝天白云,也仿佛与大陆地区习见的样子,有所不同。每次游览海南,看着那里的蓝天白云,那里奇形怪状的植物,心中都会有些感受。但是,总有欲辩已忘言的遗憾。 苏东坡的许多写景诗句,不敢说就是我心中欲辩已忘的情形,但玩味诗意,的确会有景物愈加鲜明、生动的感觉。 到过海南的人都知道,那里并不饶有崇山峻岭,地势多平缓。但是苏东坡从琼州到儋州去,坐在轿子上,于半梦半醒间得到两句诗,“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假如我们今天坐车在岛中高速公路上驰骋,品味这两句诗,一定会有两肋生风、耳目有神的妙趣。 身在江湖,心存魏阙。被贬斥到海岛的苏东坡,难免会时时想起中原。因此,看着奇峰突起的黎母山,他想起了嵩山和邙山。太平时期,游客至此,见山川而想念家乡,也是不错的情感体验。海南山川,更有中原所缺少的和平景象:“飞泉泻万仞,舞鹤双低昂。分流未入海,膏泽弥此方”。因为,海南“自古无战场”。 当然,景物不一定非得山川大景。乡村漫步,小径徘徊,花花草草,多有趣味。这道理不需要我多说,请看东坡先生的下列诗文语句吧:幽姿小芙蕖,香色独未改。记取城南上巳日,木棉花落刺桐开。吾谪居海南,以五月出陆至藤州。自藤州至儋,野花夹道,如芍药而小,红鲜可爱,朴簌丛生。土人云:“倒粘子花也。”(《海漆录》)【美食:“东坡玉糁羹”】 在我国历史文化名人中,苏东坡堪称超一流的老饕。口味杂,见识广,善于形诸文字。所到之处,他几乎都有关于寻访美食、品味美食、创制美食的诗文记录,生动有趣,引人垂涎,令人解颐。海南自然不能例外。 水果中,东坡似乎特别爱吃荔枝和黄柑,有“丹荔破玉肤,黄柑溢芳津”的诗句。 因为这一时期处境不佳,东坡显然更关心能够果腹的菜肴。“茵陈点脍缕,照坐如花开”,茵陈蒿点缀的鱼肉脍,在东坡眼里美如花卉。蔓菁、芦菔(萝卜)、苦荞一锅煮的大杂烩,也令其心满意足。 海南期间,东坡先生最喜欢的当地美食是蚝。他写过一篇题为《食蚝》的短文,说某年冬至前二日,有海南土著送蚝给他。剖开后,得蚝肉数升。东坡将蚝肉放入浆水、酒中炖煮,结果,“食之甚美,未始有也”。他又拿其中个儿大的蚝肉,火上烤熟了吃——烧烤海鲜呀,也是美味。酒足蚝饱之后,苏东坡跟小儿子苏过开玩笑,让他别到处说,不然北方那些朋友听后,争着效法东坡所作所为,一个个都请求贬谪海南,跟他们分抢这种美食。 海南时期,东坡私家菜又添一道佳肴,名字叫“东坡玉糁羹”。东坡玉糁羹的真正发明者,其实是苏过,不是苏东坡。东坡有一首诗记载此事。苏过有一天突发奇想,用山芋作玉糁羹。出乎意料,东坡尝后,认为“色香味皆奇绝”,断言“人间决无此味”。于是做了一首诗,诗云:“香似龙涎仍俨白,味如牛乳更全清。莫将南海金齑脍,轻比东坡玉糁羹。”如今海南不少饭店,都把“东坡玉糁羹”当作招牌菜。我还没有品尝过,不知味道如何。【饮酒:“香味醇冽,有京洛之风”】 曹操吟出“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两句诗以后,历代诗人都以不饮酒为耻。陶渊明、孟浩然、李白、杜甫,个个都是酒中仙人。苏东坡是个另类,酒量很小,但酒风高尚。早年看见酒杯就能晕乎,后来也能喝上两杯。酒量小有两个好处:易醉,便于做诗。苏东坡果然留下了许多可爱的醉酒形象,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醉酒诗词。海南时期,东坡先生或借酒催眠,或借酒浇愁,或感于友情,每饮辄醉。请看: 明日重九,雨甚,辗转不能寐。起索酒,和渊明一篇。醉熟昏然,殆不能佳也。(《和陶九日闲居》引)海南人不作寒食,而以上巳上冢。予携一瓢酒寻诸生,皆出矣,独老符秀才在,因与饮,至醉。(诗题名) 东坡饮酒有名,自然就会有朋友不时以酒相赠。一个叫张逢的人,就曾赠他四壶新酿以及下酒的海味菜肴。东坡尝过后,觉其“香味醇冽,有京洛之风”,写信表示感谢。还有一回,潮州人王介石、泉州人许珏拿了酒中珍品酒子(大概就是今天所说的酒头吧)跟东坡先生分享。苏东坡当然挺感动,说“此意岂可忘哉”。【散步:“东坡小道”】 如今旅游景点建设,有“某某小道”的创意。儋州自然不能没有“东坡小道”。东坡在儋州三年,走过的小道无数。因此,从哪里到哪里,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得有一些内容。我认为,至少得有如下内容: 游城东学舍。《和陶示周掾祖谢》诗,根据东坡先生自序,乃是游城东学舍后所作。诗云:“闻有古学舍,窃怀渊明欣。摄衣造两塾,窥户无一人。邦风方杞夷,庙貌犹殷因。先生馔已缺,弟子散莫臻……”。就办学不景气情况,发表感慨。加上另一首诗,《迁居之夕,闻邻舍儿诵书,欣然而作》:“幽居乱蛙蝇,生理半人禽。跫然已可喜,况闻弦诵音。儿声自圆美,谁家两青衿……引书与相和,置酒仍独斟。可以侑我醉,琅然如玉琴。”可以反映出东坡先生对于文化教育是何等的重视。 酒后访友。《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其b一:“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但寻牛屎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 其二:“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加上《访黎子云》:“野径行行遇小童,黎音笑语说坡翁。东行策杖寻黎老,打狗惊鸡似病疯。”黎族风情,有声,有色,有味(牛屎);白首诗翁,步履踉跄,醉态可掬;稚气儿童,顽皮淘气;鸡飞狗跳,富有农村情趣。多么美好的画面! 跟村民聊天。自称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的东坡先生,爱跟村民聊天,听他们说话。村民们表示不知道说什么,苏东坡就让他们说鬼故事;村民表示没有鬼故事,东坡先生就让他们“姑妄言之”,他可以姑妄听之。 村妇笑谑。一天东坡先生头顶一个大西瓜在田野上边走边唱,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太婆对他说:“翰林大人,你从前在朝廷做大官,现在回想起来,是不是像一场春梦?”从此,东坡先生就称她为“春梦婆”。 怒吠邻人。苏东坡一天跟几个朋友相约,月黑深夜出门。结果,遭邻家犬狂吠,邻居为了向东坡先生表示友好,怒斥(很可能还有一顿胖揍)自家的狗。东坡先生觉得错在自己,心里相当愧疚。 长寿村庄。海南有个奇怪现象:天气燠热潮湿,夏秋之交,物品极易腐蚀败坏。按照常理,人非金石,也是经受不起腐蚀的。但是,那里偏偏有许多长寿的人。苏东坡在儋州时,就了解到,“年百余岁者,往往而是,八九十者不论也”。本文作者曾专门访问过海口澄迈县的一个长寿村,百岁老人有好几个,九十岁以上的排排坐。【东坡故居:“五间一灶头”】 名人达到一定级别,不能没有故居。故居的好处,除了可以摆放一些仿制的纪念物件让不爱读书的人们了解一点历史文物知识外,还可以设置若干桌椅床铺,让爱幻想的文艺男女想入非非,得一点儿穿越时空的乐趣。 东坡先生到海南,先是承蒙军使张中的照拂,住进县衙旁边的官舍中。官舍并非什么豪宅广厦,不过是几间窄小漏雨的旧屋,秋夜逢雨,东坡先生必须把床铺东挪西搬,以避雨水。就是这样的旧屋,张中一走,有人告发,也不让租赁了。 东坡先生不愿意跟官员交涉,干脆自掏腰包,在附近(军城之南)买地起屋。东坡先生在“南污池之侧,茂林之下”起的“五间一灶头”(五间房子,一间灶房)的房子,从此“可以杜门面壁少休”。这处位于今天儋州市中和镇的新居,虽然地势低洼,也狭窄,但有些竹子树木(大概主要是槟榔树),烟雨迷蒙时节,颇有当地土著居所的韵味,即东坡自己所说的“真疍坞獠洞也”。对于这一居所,东坡先生颇为知足,有诗为证:“……结茅得兹地,翳翳村巷永。数朝风雨凉,畦菊发新颖。 俯仰可卒岁,何必谋二顷。”(《新居》) 值得一提的是,东坡这一座居所,并非由工匠建筑完成,而是他和小儿子苏过,在王介石等十几个学生的帮助下,胼手胝足,挑水和泥,亲手修起来的。其中王介石出力尤多,“躬其劳辱,甚于家隶”。【农事:“不缘耕稼得,饱食殊少味”】 苏东坡是一个深具农业情怀的文人,罔顾孔夫子“耕也馁在其中”的教训,对耕种之事情有独钟。为了改善生活,他曾在多处任所垦荒耕种。东坡之名,就跟黄州时期在一片朝东坡地耕种有关(当然用了白居易的故事)。 初到儋州,东坡先生就向地方官员提出了给块土地的请求。“不缘耕稼得,饱食殊少味。再拜请邦君,愿受一廛地。”(《籴米》) 得到土地之后,以东坡父子二人之力,恐怕难以有像样的收获。吉人天助,东坡先生得到了三个土著仆人自发的帮助。“蓬头三獠奴,谁谓愿且端。晨兴洒扫罢,饱食不自安。愿治此圃畦,少资主游观。”三个蓬乱着头发的黎族土著,干完打扫卫生的分内事后,愿意负责菜园的种植,帮助主人挣些游览的资金。有了土著的帮助,东坡先生的菜园便有了如下可观的景致:早韭欲争春,晚菘先破寒。黄菘养土膏,老楮生树鸡。(土膏,树鸡,木耳也)红薯与紫芋,远插墙四周。黄菘、树鸡,因为雨后长势良好,东坡先生本人,“未忍便烹煮,绕观日百回”。多么动人的情景! 关于农事,有个情况不能不知道:跟宋朝许多诗人一样,东坡先生对“耕犁千亩实千箱”的耕牛也非常有感情。他对海南人每逢祭祀、生病都要杀牛祈祷的习俗非常不满。为此,他写了一篇《书柳子厚〈牛赋〉后》的文章,送给琼州僧人道赟,希望他向有见识的当地人宣传,稍移风俗。【制墨:“海南松煤,东坡法墨”】 东坡先生不但是诗词书画样样来得的文科高才生,也有着亲自制墨的工科生本领。而且,据他自己说,用他的方法制的墨和他亲自制的墨,质量都相当好。有个叫潘衡的金华人,到儋州后,起灶作墨。烟灰很多,但是制作出来的墨并不精良。东坡先生传授给他加长烟囱、加宽灶膛的方法之后,烟灰几乎少了一半,但墨很好。“海南松煤,东坡法墨”,成了精品。东坡先生不但教别人制墨,他自己也动手制作。 海南多松树,多烟煤,有足够的选择余地。因此,苏东坡称自己在海南期间制作的墨,跟唐代著名的制墨工匠李庭珪所制之墨(号称天下第一)不相上下。 苏东坡制墨,曾差点出事故。1099年腊月23日,“墨灶火发,几焚屋”。从那之后,他便不再制墨。不过,他已经制作出了好几百丸好墨,不但够他用一世,还可以拿出一部分送人。 制墨之外,东坡先生也曾用天门冬酿酒。酒熟的时候,一边漉酒一边品尝,结果大醉一场。事后作诗,“醉乡杳杳谁同梦,睡息齁齁得自闻”云云。 在苏东坡故居,辟一室,供游人动手体验制墨、酿酒过程,当是一件雅事。【放生:说法念经,超度众鱼】 君子有好生之德。东坡先生晚年受爱妾朝云的影响,对佛家的慈悲为怀颇有感悟。有个打渔人在城南的池塘里捉到二十一尾鲫鱼,向苏东坡兜售。 当时在座的苏东坡的朋友们都很高兴,怂恿东坡先生买了拿去放生。于是,拿了一个大木盆,把鱼抬到“城北伦江之阴,吴氏之居,浣纱石下”,举行放生仪式。 当时,吴家的门客陈宗道根据《金光明经》流水长者因缘,说法念经,超度众鱼。说法念经完毕,放鱼入水,鱼群随波游走。众人欢喜,相互行礼,各自散去。 大概,东坡先生觉得这是一件盛事,郑重其事地写下了参加者的姓名,今照录如下:会者六人,吴氏之老,刘某,南海符某,儋耳何旻,潮阳王介石,温陵王懿,许琦。舁者二人,吉童奴九。时间是元符二年(1099)三月丙寅日。【义犬:乌嘴是只有趣的狗】 东坡先生到儋州后,得到一条善吠的狗,名叫乌嘴。乌嘴是一只有用且有趣的狗。性情既凶猛又驯顺,跟随东坡先生北还,过澄迈的时候,竟然不走桥上,而从水中游泳过去,路人皆惊。“昼驯识宾客,夜悍为门户。知我当北还,掉尾喜欲舞。跳踉趁童仆,吐舌喘汗雨。长桥不肯蹑,径渡青深浦。拍浮似鹅鸭,登岸剧虓虎。” 这是一条值得为之塑像的好狗!【后记:海南风土人情的时代画卷】 公元1097年7月至1100年6月,也就是62岁至65岁,苏东坡人生的最后阶段(苏东坡于1101年6月去世),是在孤悬海外的海南岛度过的。前后近三年的时间里,苏东坡创作了大量诗文。其中不少作品,生动地记录了这一时期他的生活情形、海南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情世态,堪称那个时代海南地区的风土人情画卷。这幅用语言文字描绘的画卷,较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更加丰富,更加细腻,更加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