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如今的日子有意思吗?
来源:静法允公惟其允公,才能高瞻远瞩 作者:静法允公惟其允公,才 发布时间:2017-05-15
摘要:法静亦水 未来,永远属于“后来者” 你觉得如今的日子有意思吗?我一朋友,他的儿子寒暑假总是足不出户守着电脑玩游戏,朋友苦口婆心、软硬兼施都没有效果,黔驴技穷之际,咬牙切齿就一句话:你觉得你过这样的日子有意思吗?这句话还真“有效”,儿子的目光离
法静亦水 未来,永远属于“后来者” 你觉得如今的日子有意思吗?我一朋友,他的儿子寒暑假总是足不出户守着电脑玩游戏,朋友苦口婆心、软硬兼施都没有效果,黔驴技穷之际,咬牙切齿就一句话:你觉得你过这样的日子有意思吗?这句话还真“有效”,儿子的目光离开屏幕,愤怒地投掷到做爹的脸上:你们天天除了上班就是喝酒打牌,你觉得这样的日子有意思吗?做爹的被呛得目瞪口呆,差一点就是一拳头过去终结这种“不伦”的争论。 另一朋友,如果不是“文革”将他老爹打回原籍、后来落实政策又因为家中老母无人照顾而不愿意官复原职,这位朋友也算是“高干子弟”了。前年朋友的女儿参加“艺考”,朋友就想利用父亲那张老脸,给女儿谋一所理想的大学。谁知道,朋友这个想法刚出口,女儿即刻跳将起来,瞪大眼睛警告他:我的事情不要你管,别跟我来毛时代拉关系走后门那一套。朋友跟我说起这个事极度郁闷,感叹现在的孩子,父母根本管不了。 相比之下,我算比较幸运。不过,这可能与我与儿子之间一直比较“民主”有关。当年他参加高考,成绩不理想,我就说,你复读一年吧,考个更好的学校。儿子沉思片刻,就心平气和地给我“讲故事”:话说他们班上有个同学,去年考得不好,他家里叫他复读,他不愿意,父亲就强迫,无奈之下,这同学在学校玩了一年,今年什么都没有考上。听完这个“故事”,我还能说什么?还有更“搞”的。我一直对他强调“安全第一”,因为我就你这个独苗,你若有个什么闪失,我可承受不起。他上初三的时候,我去参加家长会,走到他的课桌那里,只见课本整齐地叠在课桌上,上面却覆盖着一张八开的白纸,白纸上写着四个大字:安全第一。我心里立马咯噔一下,心想,肯定是考得一塌糊涂。果然,看他的“段考”试卷,到处都是红色的叉叉。 儿子上大学时,有一回我们谈心,他一本正经地问我:你觉得我们这两代人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我还真没有正式思考过这个问题,就让他先说。他也就不客气了:你们这一代的人生就象完成作业,命题、格式、步骤、答案都是既定的,只有做的对与不对的问题;我们呢?就像户外探险,到处都是未知。我当时就惊呆了,没有想到儿子竟如此“出息”。 哎,到底怎样过一辈子才是理想的人生?这本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但我们的家长、我们这个社会一直试图为下一代绘出一张完美的“路线图”,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不管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既往的一切,都可以作为下一代的“教材”。生命的“长度”有限,我们却期望自己的“生命”在后代的身上延续下去;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希望有朝一日在后代的身上实现。我们往往没有意识到,这个世界的变化越来越快,我们精心绘就的“路线图”很可能明天就是一个笑柄。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让孩子们感觉到家长简直就是出土文物,除了可供观瞻,没有“实用”价值。而家长们的“固执”与“专制”,让孩子们感觉到自己总是不被信任却又无奈。于是,整个社会出现了这么一种现状:老于少,各干各的事,虽然处于“同一屋檐下”,也没有明显的语言行为冲突,但在思想、观念上,已经形成各自不同的“领地”,两个“领地”和谐并存、互不干涉。 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不是不相信这个道理,我们是在依据我们的尺度,总认为我们的少年还没有足够“强”。所以,我们依旧致力于主宰这个社会,即便到了拿退休金的年龄,还认为自己有足够的“余热”可以照亮这个社会的未来,我们在网上铁骨铮铮地“主持公平正义”,我们用一句“无知”封堵年轻人发言的权利,我们以公交车上的“专座”彰显我们的昔日辉煌与贡献,我们甚至试图用“堵门堵路”的方式为下一代“逼”出一个清明的社会。被非法集资、电信诈骗骗了,我们不反思自己的贪娈;总埋怨“道德滑坡”,我们却忘记了所有的孩子都是从“长辈”那里获得知识与经验的。 广场被跳舞的大妈占领,“科级”“处级”岗位上都是头发花白的叔伯阿姨,马克龙39岁可以做到国家元首,这在我们这里简直就是无稽之谈。年轻人还能干什么?除了读书、打工、玩电脑,他们还能有其他“非份之想”?“望子成龙”却占据“大海”、期待“接班”却不愿“放手”,总之就是觉得这个世界只有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才是安全的、稳妥的、有前途的。殊不知,当我们在网络上振振有词,当我们在现实中义愤填膺,那些被满街的老人“挤”到狭窄的空间里去了的年轻人,对我们却不屑一顾。 一个“颠破不破”的真理是:未来,永远属于“后来者”;为今天的社会、今天的我们“盖棺定论”的,注定不是我们。偏不同 于 2017/5/13 10:53:38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