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深度专访:李晓兵谈泛民动向
来源:晓兵老师I宪政中国 作者:晓兵老师I宪政中国 发布时间:2017-05-08
摘要:港澳基本法 中评深度专访:李晓兵谈泛民动向http://www.CRNTT.com 2017-05-08 00:08:39 中评社香港5月8日电(记者 兰忠伟)今年是香港回归20周年,又逢香港特首换届选举,对香港而言可谓是重要的时间节点。南开大学台港澳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晓兵日前接受中
港澳基本法 中评深度专访:李晓兵谈泛民动向http://www.CRNTT.com 2017-05-08 00:08:39 中评社香港5月8日电(记者 兰忠伟)今年是香港回归20周年,又逢香港特首换届选举,对香港而言可谓是重要的时间节点。南开大学台港澳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晓兵日前接受中评社记者专访时指出,香港目前相对的平静社会氛围,一方面是过去若干年剧烈的社会冲突之后,一种正常理性的回归;另一方面,时下正是候任特首组建班底的时间,各方力量因此都在观望,如果继续不理性的政治操作,做无谓的斗争,将会背离社会的大期待和主流民意。 李晓兵对中评社表示,泛民有一种心理上的纠结,一方面意识到自己应该调整,但却没有明确的、精准的找到自己的位置,方向感不清晰。他认为,某种意义上而言,泛民不排除对林郑示好。 李晓兵谈到,时下香港并不具备大和解的条件,“基本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不过,他认为就眼前的一些问题上,可能出现小和解,各方可以进行对话和讨论。 “香港社会目前处于一个‘政治不应期’,本次选举是政治力量重新整合的一个过程,特别是香港特区内部的各种力量,进行了一次‘暗中洗牌’,这种洗牌效应,随着特区政府新的班子组建、施政,将会日渐显示出来。”李晓兵说。中评社资料图:南开大学台港澳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晓兵 中评社对话李晓兵,专访全文如下: 中评社:特首选举后,香港社会氛围有所好转,外界有言论认为香港社会有和解的趋势,香港目前平静的社会氛围,您怎么看? 李晓兵:目前香港相对平静的氛围,一方面是过去若干年剧烈的社会冲突之后,一种正常的回归。过去的若干年里,香港社会的政治冲突,社会撕裂,以及一些激进力量的“表演”和活动,使得香港社会进入到一个动荡的、不太正常的特殊状态。现在的平静状态,是一个理性的回归,再加之这段时间,正好是候任特首组建班底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各方力量应该都在观望。如果继续不理性的政治操作,做无谓的斗争,将会背离社会的大期待和主流民意。 中评社:泛民暂时的按兵不动是不是在调整和反思? 李晓兵:首先,泛民有一种心理上的纠结,他们深知社会环境已经发生巨大变化,自己过去的政治立场如果不调整,就可能会被替代甚至淘汰出局。所以他们应该做出调整,而这种调整不仅仅是要简单地向建制、向中央靠拢的问题。其次,激进的政治力量可能会挤压他们的政治空间,这个情况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已经发生。但是如果调整得不好的话,不但新的政治空间无法获得,旧的政治空间也会丧失。这就是他们的纠结所在,一方面意识到自己应该调整,一方面没有明确的、精准的找到自己的位置,方向感不清晰。 李晓兵:外界有声音认为,泛民时下的平静是找不到发力点,您怎么看? 李晓兵:找到新的发力点需要社会问题和矛盾的积聚积累。过去五年里,特区政府所启动的一轮政改已经成为过去,我们要有这个基本的判断和共识,错失了历史机遇之后再怎么闹也没有办法,因为重新启动政改的权力是在特区政府手中。他们最多去攻击8.31决定,但是攻击8.31决定如果失效,会偷鸡不成反蚀把米,因为8.31决定的合法性是无法简单否定的。所以,如果继续简单的为反对而反对,他们已经无法自证其正。 中评社:目前平静的社会氛围,您是审慎乐观? 李晓兵:总体是审慎乐观的。目前各方都在观察。第一,林郑现在在组班;第二,组班之后的运作效果,各方也都在观察。某种意义上说,反对派不排除对林郑示好。新特首不能简单的选边站,在政策出台的时候,也要考虑他们的诉求和呼声。他们对新的政府也抱有期待,林郑和她的下一任政府要显示出政治上的成熟和信心。 中评社:您认为有没有大和解的可能性,当然,这个大和解并不是胡志伟所提的大和解,而是让香港社会更和谐,并不违背法治的和解? 李晓兵:目前条件还不具备。基本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但在眼前的一些问题上,可能出现小和解,各方是可以进行对话和讨论的。 中评社:人大释法之后,“港独”、“本土”声量有所减弱,目前也有许多违法人士被判刑,“港独”是否有退潮迹象? 李晓兵:不能做出简单判断,法律程序还在持续进行过程当中,这样的法律实践能产生什么样的社会影响,过一段时间才能做出客观的评估。目前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点,本身就是一个回潮期,所以说各方已经释放的战斗力不可能短期再积聚回来,已经没有那么大的能量,香港社会也经不起反复连续的作战的折腾。 香港社会处于一个“政治不应期”,经过前几年的“占中”、政改、旺角暴乱、立法会选举、人大释法、特首选举,这些引起大家高度关注的政治话题层出不穷,香港在这些年中对这些话题进行着频繁热烈的讨论。现在特首选举尘埃落定,人大释法的必要性日益得到检验和肯定。当我们再进行反思的时候就会发现,香港的一些本土政治势力、激进势力的主张,让香港同胞看不到希望和未来,这样的做法是无谓的,是不理性的。所以香港现在正处于一个“政治不应期”,很多政治行为和政治主张,不一定能得到大家热烈的回应。再加之今年是香港回归二十周年,这样一个历史的时间点上,大家希望香港以一个比较祥和,充满期待的氛围来度过2017年,因为2017年对香港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香港特区过去的政治生活的一页,随着特首选举结束、林郑月娥获得中央任命之后已经翻过去了。 中评社:本次特首选举是一次君子之争,虽然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但您如何总体评价本次特首选举? 李晓兵:本次选举是政治力量重新整合的一个过程,特别是香港特区内部的各种力量,进行了一个暗中洗牌。这种洗牌效应,随着特区政府新的班子组建、施政,将会日渐显示出来。 中评社:7月1日之后,您认为林郑和新一届特区政府需要优先解决香港哪些问题?虽然林太一直强调要弥补社会撕裂,但这是一个大方向,如果按照领域划分,您认为首要解决哪些事务? 李晓兵:林郑女士带领新一届政府的施政一定要先易后难,施政要大概分为前两至三年,及后两至三年。在回应社会的呼声和需求的时候,要通过调研、与社会的接触,来确定前两三年施政的着力点。比如教育的话题、社会舆论的话题等。目前高铁“一地两检”的制度安排需要尽早确定,也就是要说服香港社会各界接受比较合理的制度安排,使之成为“一国两制”实践发展和制度活力的试金石。特区政府和中央政府都是为了香港能够得到发展而费尽心思,这样的实践,恰恰反映了香港特区的“一国两制”正在不断走向纵深、并日益丰富多彩。 香港特区政府要把握一定的话语权,增加政策的解释力和说服力,这方面如果可以做好,第一,香港特区老百姓可以理解、认可、支持;第二,中央和特区的关系在这些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也可以进一步的协调,建立深度的互信。新一届政府通过前期施政,要增加大家对特区政府和“一国两制”持续走向成功的信心,避免出现突发问题,如果出现,要及时的反应和化解。 中评社:按照惯例,今年7月1日习近平主席将会访港,您认为这几个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会发生社会运动? 李晓兵:目前,香港大的社会运动组织起来是比较困难的。但是通过一些网路和媒体,对某些社会问题进行炒作,包括对特区政府的施政进行批评,而引起一定的社会关注,这是无法避免的。 其实香港特区过去二十年已经从“八九情结”里走出了一些。传统民主派话语权的丧失,以及政治空间的挤压,都与之有关。特别是“香港城邦论”的出笼,标志着香港社会一些政治力量对民主立场的转变。反对派希望通过推动香港民主,进而影响内地政治进程的判断,已经被证明是不切实际的。他们对于八九和内地的很多认知,也在日益客观化,香港的民主派也在不断修正“八九情节”。香港现在的年轻人对八九政治风波已经不可能有刻骨铭心的记忆和感受,就像对九七回归,很多年轻人也没有直接的体验和政治过程的洗礼。对八九有深刻体验和刻板印象的政治人物,已经在淡出历史舞台,所以说对这样的历史节点,我们要重视,但它引起大家普遍共识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这也标志着香港社会处在一个代际更替和变化的前夜。所以“一国两制”的实践和《基本法》的实施,都在面临着新的认识和评价。 “七一”之前,主要是某些媒体可能会对某些问题进行批评,甚至是极端的动员。但总体上,香港社会正处于“政治不应期”,必须要休养生息。 中评社:您如何整体评价目前的香港? 李晓兵:宏观上,香港社会一定要回归到正常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定位的轨道上来,不要偏激,遵循中庸之道,关注社会的主体力量的诉求,同时兼顾到少数群体的需要。香港社会绝不能被一些极端政治力量牵着鼻子走,绝不能陷入少数力量所操控的话语权里,而是应该走出他们过去编织的政治神话和政治漩涡,重新面对今天的世界,重新认识自己背靠的祖国。正在展开的“一带一路”战略、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和建设,都需要香港特区有所作为,要坚定地和祖国一起走出去闯世界。在这个过程中,让“一国两制”的实践能够回应这种变化的形势,继续让“一国两制”实践充满活力并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