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后出站报告《谋生:清代南部县的婚姻与法律》后记
来源:地方档案与文献研究 作者:地方档案与文献研究 人气: 发布时间:2017-04-18
摘要:一转眼,来人大的时间已有四年,似乎才刚刚进来,而今又该离去了,真有些舍不得。二OO九年三月十九日,我决定在川大历史专业毕业后到人大法学院做博士后。清晰记得当天下午到邮局递交申请书后的那种忐忑不安的情形。那时的我,所学的、所认识的,都与历史相关
一转眼,来人大的时间已有四年,似乎才刚刚进来,而今又该离去了,真有些舍不得。二OO九年三月十九日,我决定在川大历史专业毕业后到人大法学院做博士后。清晰记得当天下午到邮局递交申请书后的那种忐忑不安的情形。那时的我,所学的、所认识的,都与历史相关,而与法学界,特别是与人大法学院从未有过实际的接触。对我的这种选择,连我的博士生导师杨天宏先生也认为有些冒险,很难被通过。过了两天,我拨通了人大法学院办公室的电话,接电话的是曹爱莲老师,我把自己的这种不安告诉给了她,并试探性地问了有没有录取的可能,并不安地说,如果机会不大的话就不来参加面试了,也好早点安静下来完成博士论文的撰写。曹老师在电话里对我说道:“你如果不来参加面试,肯定就没有机会了。还是来吧。”三月的最后一天,我从四川南充坐了二十多个小时的火车,来到人大参加了体检、面试。面试时,我的对面坐了近十个老师,后来知道有程天权书记、王利明副校长、叶秋华老师。其中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后来知道那就是对中国法制史贡献甚大的曾宪义先生)问了我第一个问题,“西华师范大学在哪里?”是呀,我来自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学校,像人大这样的高等学府能接纳我吗?令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过了两天,法学院电话通知我,说准备录取了。在人大,我度过了忙碌、充实而又有意义的四年。我的合作导师马小红教授给我提供了很多锻炼与提高的机会。对我的研究,老师总是尽心尽力的给我以指导,并不吝赞许之辞,增强了我克服困难的信心。在她的安排下,我得以邀请几位中青年学者来“明德法律文化沙龙”做学术报告,并协助张罗了“明德法律文化论坛”、法律与历史研究所及一些学术会议的工作。在老师的照顾下,我有了领略中外法学界风采、有了向这些专家学者请教的机会。进站后不久,我、李朝晖、雷凌便接到筹备“中国人民大学第二届法学博士后论坛”的任务,筹备工作得到学院韩大元院长、林嘉书记、郑小敏副书记,以及我们博士后管理的负责人洪荞主任的支持,在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他们对工作的专业与敬业,这是值得我学习的。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我更体验到了人大法学院作为国家一流法学院所具有的国际眼光与为此所作的辛勤耕耘。在站期间,我还参加了法制史专业的硕士论文答辩,承担了《中国法制史》的部分教学工作,有幸认识到教研室的张希坡、叶秋华、赵晓耕、王云霞、丁相顺、姜栋、高仰光等老师,他们对我的学业都给了不同程度的帮助与指导。 在校期间,我还经常到与专业相关的清史所“串门”,听报告、蹭课、请教相关老师,我还在张世明老师的课堂上汇报我了的研究,清史所资料室王绪芬老师对我这样一个“外来人员”不厌其烦地去查资料总是持欢迎的态度。一同进入人大法学院的,还有博士后黄东海和吴江、马凤春、柴英、张玲玉、蒋家棣、沈玮玮、赵进华等一批博士生。当年的我们,每有活动都在一起,我们还在一起共同校对了曾宪义先生主编十卷本近千万字的巨著《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这是一段难忘的时光。对于出站报告,我是希望自己能在“区域”的范围内深入到“当时的环境之中”去实现文本资料与实际状态的对接,展现一个“鲜活”的、“原生态”的婚姻与法律的场景,进而去揭示区域社会中婚姻与法律的学理问题。但这几年,因我花了不少时间去修订、扩展我的博士论文(后在2012年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并于今年3月在中华书局出版),并未能完全实现我当初的预期。以后我应该将这方面的思考继续下去,完成最初的设想。我常常在想,如果没有人大这四年的学习机会,没有老师的关心与爱护,也许我的人生之路将会完全不同。如今,我得离开学校、学院,离开老师了,感谢的话暂且搁下,继续努力吧。 二O一三年五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