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世红:读《十八世纪以来中国家族的现代转向》之感
来源:中近史读书会 作者:中近史读书会 人气: 发布时间:2017-04-14
摘要:读书会总结 冯尔康先生的这部《十八世纪以来中国家族的现代转向》一书描写了中国近三百年来的家族,它的演变轨迹,包括家族形态,家族组织形式和家族思想观的演变。冯尔康先生在这本书里利用三个时间段清楚地展现了家族的演变过程,并且冯先生的语言功底深厚
读书会总结 冯尔康先生的这部《十八世纪以来中国家族的现代转向》一书描写了中国近三百年来的家族,它的演变轨迹,包括家族形态,家族组织形式和家族思想观的演变。冯尔康先生在这本书里利用三个时间段清楚地展现了家族的演变过程,并且冯先生的语言功底深厚,语言表达朴素直观,冯先生对每一章节的处理方面,脉络清晰,足可见其学术功底之深厚。下面,我想说一下我对这本书的理解,和大家分享一下。冯先生的这本书通过从清代、20世纪上半叶和20世纪下半夜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家族活动、家族观、家族的修纂三个方面展现了家族这个社会单位在中国近三百年来的一个走向。可以看到家族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虽然会衰落,沉寂,但不会消亡,家族往往能够调整自己适应时代的变化。在关于组织形态和性质方面,家族从传统的祠堂族长制向族会和现代宗亲会的方向转变,由传统的族长管理向近代的民主管理演变制度转型,同时,家族的教化功能趋于淡化,社会文化功能增强。另外,冯先生对家族观念形态的转化做了大量的考察,冯先生不仅描述家族的活动,更致力于考察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变化,考察人们参与家族的活动的意愿,,编修家谱的指导思想。冯先生力图能够对家族作更深层次的挖掘与研究,以期深化对家族的认识。本书一共有绪论和十一章内容,在绪论里,作者对家族近三百年来的流变做了一个概述,介绍了他的写作设想,和他的主要观点:(一)家族形态沿着两种路径变化,一是纯血缘群体的路径,另一条是同姓社团的路径,(二)家族观念的更新,从传统的家庭本位观向个人本位观转变,家族在逐步用近代民主思想克服传统的宗法观,尊重族人的独立人格,向近代社团的方向演变,(三)家族的政治功能逐渐淡化,社会功能逐渐增强,(四)家族的变革有其内在的依据,更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家族的命运与社会的变动一脉相通。在一到四章,冯先生描述了清代宗族组织,介绍了清代宗族的特点、变革思想、家族通财观,和族谱的编修及其指导意识。清代宗族有广泛的人群,是维护政权的重要社会力量,清人重世情、人情和俗礼的变革思想使家族进一步民众化,清人中有少数人对传统的家族通财观有所保留,这是值得关注的思想成分,清人族谱编修中存在着尚实与尚虚两种思想的编修,影响着族谱的学术价值。五到七章描述了20世纪上半叶式微中更生的家族的组织活动、社会各界的家族观和族谱体例的改良。在20世纪上半叶社会动乱,各种社会思潮交汇的大环境下,传统的家族也逐渐衰落,向着近代民主议会制的组织形式转变,社会各界对家族的看法不一,陈独秀、毛泽东等主张消灭,认为它是专制社会的代表,梁漱溟、胡适和梁启超、孙中山等注意到家族的凝聚作用,主张改良家族,变爱家为爱国,这一时期的族谱的编修被赋予了平等、自由的思想内容,但从总体来说,它仍然是个新旧交融的产物。从八到十一章,描述了20世纪最后20年的家族情况,家族的政治功能基本消失,社会功能增强,家族在经过几十年的沉寂后又开始兴起,但已不同于传统的宗族,出现了以宗亲会为组织形式的近代社团型家族,连族谊成为最大特点。但是冯先生在这部书里并没有详细地介绍家族转变的深层次的原因,没有一个详细的分析,这一点不免遗憾。在研究方法上,冯先生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分析研究了大量的族谱和县志,而且还利用了大量田野调查资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第一手资料,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