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微信用户已经9亿多人,平均每人每天浏览微信的时间为1小时,这只是个平均数,大多数人在微信上时间远远不止这些时间。微信俨然已经作为人们的一种全新交流方式,在它看似快捷、便利、高效的表象之下,却掩盖不住人际交流的实质,因为这种在虚拟和现实之间的社交,是难以替代人际中真实的交往。而过度的沉溺在微信中,只能是让人际交往的关系弱化,也就是越依赖微信这种交流方式,人就会越感到孤独。 正像每个人在潜意识中,自觉或是不自觉的在塑造着一个理想中的超我,而现实中的我们或许是与这个理想中的我是有差距的。而微信恰好是能够展现我们内心缺失的东西,因此也就不难理解,我们如此热衷的在微信上获得关注,亦或是获得点赞。因为每个人都渴望被肯定,渴望被关注,而在现实中,匆匆忙忙的人们或许会无暇顾及的那些感受,甚至有时自己都会忽略这些感受,但这些不是不存在,只是被暂时的隐藏而已。在微信上亦或是在朋友圈里,却能相应的得到关注,无论是礼貌式的回复还是发自内心的点赞,这些都是人们在潜意识中需要的东西。 这看起来对我们没有坏处啊,用过多的时间来看手机或是关注微信,只能说明人们对于智能手机以及网络的依赖越来越深。现在无处不在的低头族,大街上、公车上、餐桌旁都会看到人们全神贯注看手机的身影。 而一个小短片更是发人深省,夫妻二人去旅游,在风景如画的山上小憩,妻子欣喜的看着远处的美景,丈夫正拿着手机盯着屏幕,不时的发出感叹,好美的景色啊。妻子好奇的看过去,然后把丈夫的手机移开,丈夫才发现自己大为赞叹的手机里美景图片,正是眼前的美景。看起来具有讽刺意味,事实就是如此。 人们沉溺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那个真实的世界就会一点一点被忽略。人们就会一点一点的疏离社会,慢慢的疏离自我,只是危害性不会瞬间展现,也就不会轻易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只是观察到了外在的表象,长时间的看手机引起眼睛不适,颈椎疼痛,注意力容易分散,专注于一件事会越来越困难,没有时间陪孩子陪父母等等;当然也会看到各种各样因为看手机出现的事故,虽然不是高频率的出现,大多时候看手机只是一个诱因,但却不得不使人重视看手机这件事情。 有的人因为看手机过马路被夺去生命或是撞成重伤,有的司机在开车时因为看了几秒钟手机而引发严重车祸,有母亲在看护孩子时看手机导致孩子丧身车轮之下、溺死在水池之中,有的人看手机猝死在床上、在马桶上等。倘使你觉得这只是小概率的事件,而且具有突发性,但是正是人们习以为常的行为和长期的疏忽大意酿成灾难,而每一起悲剧的背后都有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疏忽大意。抛开这些极端一点的例子,就是浪费时间、伤害身体等等,也是不容忽视的。 因为如果我们手里拿的不是智能手机,是对生活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的,除非是微商或是从事与微信相关的工作。我们可以用读书来替代漫无目的浏览鸡汤文学、快餐文学和软广告;我们走进大自然感受一草一木替代浏览那些专业的摄影照片;我们认真的学做几道美食要好过在朋友圈晒那些饭店里千篇一律的大鱼大肉;我们开始跑步或是走路,好过每天在微信中羡慕那些健身达人。 你有你自己的生活,没必要做一个观众。如果仅是做一个观众,时时刻刻被无数的无关紧要信息包围着,被那些连演技都没有的小鲜肉包围着,被那些猎奇的新闻包围着,只能让我们越来越缺乏行动力和执行力,在疏离真实社会的同时,也日渐在疏离自己,于是孤独便会与日剧增。 况且在微信亦或是朋友圈,也并非是畅所欲言之地,因为你的不经意行为可能会触碰他人的雷区。你大肆的发表讨厌某个明星的意见,也可能这个明星正是你上司崇拜的偶像;你转发的心灵鸡汤的一些语言,也许会被人误解为影射他人,毕竟每个人都会在其中多多少少找到自己的影子。也许你正谈论着肥胖的问题,恰好惹的朋友圈中某位体重超标朋友的不悦;亦或是当你加班工作的时候,同事却发着在旅游地方美食美景的照片;也许你正细数着整容的害处,你的圈中好友就有整容的经历,不一而足,不胜枚举。最后,人们便会对那个闪动的小红点处于矛盾的心理,渴望了解或是走近他人,却又顾虑重重。貌似走近,实为疏远。莫不如关掉小红点,让充实的生活走进来。但是又不想离开那个好似热闹的所在,于是只能在其中体验着日渐的孤独。 这种孤独并不是对人有好处的孤独,但是人们又离不开微信,好像也离不开朋友圈。而朋友圈所展示出的生活,仅仅是一个人生活的微小部分,尽管对于不熟悉的人在朋友圈中,姑且能做浅显的了解,但却是已经被认为加工过。减少微信的使用数量,虽然是很困难的,但也不是不能做到的事情,当闲暇之时,人们总是不经意的拿起手机,看看里面有何新的信息,而这也就成为生活的一种常态,也就无关乎信息是否有价值,是否是自己需要的信息。我们在看手机的时候,可以做一下统计,真正是工作需要必须看的信息到底占多少,而漫无目的浏览新闻或是奇闻趣事又占多少,这些时间是否被合理利用,也就不难判断了。 无论在何处,都能遇到地头看手机的人们。人们忙于手机上虚拟的人际交往,而没有时间陪父母聊天,没有时间陪孩子玩耍,手机就像一条绳子一样把人们绑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之中,绑在虚无缥缈的交往之中。这时候,也就分不清谁是谁的主人,谁是谁的工具。于是打油一首: 掌中手机魅影深, 坐卧行走不离身。 两眼花,头昏沉, 哪顾孩子与亲人。 微信只是信息交流沟通工具的一种,它本身也就无好坏之分,重要的是人们如何利用。抛开微信,人们的社会关系就能得到极大改善吗,那也不见得。孤独已经成为人们的通病,即使是住在楼房里对门的人,人们都不愿意多沟通;而宁可花上更多的时间和微信上陌生人聊天。当父母就在我们身边的时候,我们没有时间陪伴父母,却在为微信上的感恩父母的文章感动不已;当我们和朋友欢聚一堂的时候,却在各自的拿起手机晒菜,晒美酒,而忽略了和朋友叙叙旧、聊聊天,这样的聚会是否就变了味。于是人们就开始还念过去慢生活的日子。还念那时的内心的平静、精神的专注,怀念那时明媚的阳光、轻轻的微风、单纯而爽朗的心情,而现在阳光明媚、清风依旧,而你却在低头努力的看着手机。正如木心的那首小诗一样: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