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血的人生--《许三观卖血记》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7-05-08
摘要:读书笔记 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一部17万字的小说,利用周末的时间读完后,还是被深深震骇。《许三观卖血记》尽管不像《活着》那样沉重,有时还有幽默诙谐的笔法,但是读完还是让人心情久久不能平息。该书虽然没有宏大的谋篇布局,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读书笔记 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一部17万字的小说,利用周末的时间读完后,还是被深深震骇。《许三观卖血记》尽管不像《活着》那样沉重,有时还有幽默诙谐的笔法,但是读完还是让人心情久久不能平息。该书虽然没有宏大的谋篇布局,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但唯其简洁凝练的语言,以及对社会底层人们的关心,对人生经历的思考,对于读者来说,像倾听作者在讲一个故事,不急不缓,娓娓道来。许三观的成长经历,正好与当时社会变革相契合,许三观经历了大跃进时期的大炼钢铁、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而这样的社会变革的大潮是如何具体的影响到小人物,影响到一个又一个的家庭,在余华的笔下,细腻的铺陈开来。其实在余华的小说《活着》当中,对于历史的变革描写的也很具体,如对大炼钢铁的描写,就很详细,此处不再赘述。而在该书中,这种描述更加真实而具体。在文化大革命中,正是因为许玉兰这样泼辣的性格,在和许三观吵架时,总是把自己家的事情攘攘出去,后来闹的满城风雨,人们都知道一乐不是许三观亲生的儿子。在文革中,有人就借着这件事打击报复,贴许玉兰的大字报,说她是妓女。红卫兵抓她时,也正好是因为缺一个妓女陪着批斗,正好充个数。文中许三观的一句"什么叫文化革命?其实就是一个报私仇的时候。"撕掉了皇帝的新装,发人深省。而当许玉兰被红卫兵剃成阴阳头,天天跟着被批斗时,三个儿子都不愿意为她送饭,许三观每天都在为许玉兰送饭,不让吃菜,就在米饭地下偷偷的埋上红烧肉。这时,夫妻的深情从危难之间就能看得出,也正如此,许玉兰才忍受这样的屈辱,顽强的活下来,“油条西施”坚强的一面也得以展现,正是这样的女性,尽管受尽了屈辱,但是仍然坚定的活下去。在书的前半部分,许三观的形象只是一个在城镇里的蚕丝厂的普普通通的送蚕工,普通的不能在普通。他个爷爷生活在乡下,几个叔叔也都生活在乡下。家境也很一般,在和叔叔的对话中,就能看得出来。当时的桂英母亲带着桂英经过时。桂英母亲的话引出了卖血这个事情,而在此之前,许三观对于卖血的事情是毫无所知的。桂英的母亲说,没有相中桂英的对象,因为不能吃饭。一顿饭只吃一碗饭,肯定没有卖过血,身体肯定不够行,要是能吃三碗饭,就把女儿嫁给他。在这里能感觉到,当时在农村把卖血看做一个人是否健壮的指标。只有既能卖血又能吃的男人,才是容易娶到媳妇的。但是是否是因为农村的生活很困苦,能卖血的男人在家庭急需用钱的时候,能够让男人去卖血,来度过难关。这应该是当时村子里的人潜意识中的想法,当然作者在书中并为提及。却是提及了卖血是不能接连着卖的,至少要间隔三个月以上,卖血和流汗是不一样的,因此卖血的收入也是丰厚的。而许三观能够娶到许玉兰做妻子,写的很有趣。当时许玉兰已经有了男朋友,就是何小勇。而当时的许玉兰每天都穿的光鲜亮丽,一天换三次衣服,尽管她只有这样三套衣服。因其模样好看、性格泼辣,被人们称之为“油条西施”。许三观是怎样把她娶到手的呢。许三观对许父说,他和玉兰都姓许,嫁给他,许家就有后了,跟倒插门一样,许父听后欣然答应婚事。许玉兰给许三观生下了三个儿子,大乐、二乐、三乐,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后来许三观发现大乐并不是自己的孩子,而是经常去他岳父家喝酒的何小勇,有一次欺负了徐玉兰而生下的大乐。于是这件家事,在两人吵架时,被性格本就泼辣的许玉兰嚷嚷出去,闹得人尽皆知、满城风雨。而许三观对于这个曾经最喜爱的孩子也是由爱变恨,为这个孩子感到男人的尊严受到了侮辱和伤害。许三观对此事耿耿于怀,后来他去同在丝厂工作的林芬芳家里,看望刚刚摔断腿的林芬芳,而她也是许三观当年决定要娶的候选人之一。许三观去看林芬芳时,把她给睡了。为了补偿林芬芳,又去卖了第三次血,买10斤肉骨头,黄豆5斤,绿豆2斤,菊花1斤。这也是许三观对于妻子受到屈辱的一种报复心理而使然。许三观第一次卖血,仅仅是因为听了桂英娘的话,卖血是一个人健康能干的象征,因此和阿方以及根龙去卖血。但是在卖血之后,许三观知道血即是一个人的生命,许三观的卖血行为就是卖命。而为了减少卖血对身体的损害,能多卖血,在卖血之前拼命的喝水,甚至能喝八碗水。卖完血后,三个人到了胜利饭店每人都要了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据说炒猪肝和黄酒能减少卖血对身体的损害。因此在许三观的卖血历程中,卖血之前要喝上七、八碗水,卖血之后要吃上一盘炒猪肝、喝上二两黄酒,这是许三观卖血的标配。故事的最后,根龙在卖血之后,因为脑出血而死去,阿方却是因为喝了过量的水,导致身体器官破裂,不但不能再卖血,反而丧失了劳动能力。可见卖血对人的危害还是很大的。许三观在第一次卖血之后,在随后的生活中,共卖血11次。如果说第一次是为了自己卖血,而随后的10次卖血全都是为了家人或是他人。尤其是许三观的这个不是自己的亲儿子的一乐得了病住院的时候,许三观在筹钱不足的情况下,决定一路卖血到上海,文中写道“途径的地点是所以许三观决定一路卖血卖到上海去,要经过林浦、北荡、西塘、百里、通元、松林、大桥、安昌门、靖安、黄店、虎头桥、三环洞、七里堡、黄湾、柳村、长宁、新镇。许三观决定在经过的林浦、百里、松林、黄店、七里堡、长宁这六个地方上岸卖血”。于是那里的人们就看到了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弯着要在寒冷的天气了在河边,一碗一碗的喝着河里的水。实在喝不下去就向附近的人要一些盐,吃完盐后,再到河里喝着带冰碴的水。血就代表着一个人的生命,许三观为了不是自己亲生的儿子,却要一路卖血到上海。在松林卖血后,直接晕倒,刚卖掉的血由被输入到体内。这时的许三观几乎是走在死亡线上。无疑是视自己的生死于不顾,尽管一乐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在这时,许三观却尽到了一个父亲该有的责任,在极度危难的情况下,许三观用自己的生命—卖血,来延续亲人的生命,从这里我们看到处在底层社会小人物在生活境遇悲惨时的境遇和无奈之痛,但是更看到一个有责任和担当的大义凛然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瞬间高大起来。并不止于此,在传统观念非常强的中国,许三观一直认为替别人养了十几年的孩子是一种侮辱,因此当他卖血得来的钱,带着二乐、三乐去吃面条,但是并未带着一乐去,而是让一乐去吃买红薯。许三观认为在这样艰苦的生存环境下,能将一乐养大,已是仁至义尽了,自己卖血得来的钱,用生命换来的钱是不愿意花在一乐身上,也就是流汗的得来的钱可以,流血得来的钱却是不行的。但是当一乐吃完红薯还是饿的时候,去面馆没有找到许三观他们,便哭着出了城。后来许三观找到一乐的时候,尽管嘴里喋喋不休的说着一乐,当一乐提出吃面条的时候,许三观欣然的同意了。而许三观对一乐是三个孩子里是最喜爱的,当知道他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后,一种作为的男人的耻辱感让许三观对一乐由疼爱变极恨。而在一乐为了三乐抱打不平,打破了铁匠家儿子的头后。许三观还是不愿意出钱,在没有办法之后,自己卖血才免于所有家具被搬走。而在朝夕相处之中,许三多对于一乐的态度却逐渐的发生转变,直到一乐大病住进医院,许三观一路要卖血到上海救一乐时,我们看到了许三观对一乐由恨转为爱。在道德观念的驱使下,许三观决心用自己的鲜血供养“别人的儿子”,显然需要经受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考验,承受内心的巨大煎熬。许三观的卖血行为和以往为自己、为情人而不同,卖血与施爱的过程超越了父与子的伦理范畴。在这种伦理冲突中,许三观仍选择了为一乐卖血,足以体现了伦理温情的力量。在苦难的岁月,伦常的生活中,更能看见人间的真情,尽管里面有着无奈、辛酸。而文章的最后,当三个儿子都参加了工作,家里的生活条件变好时,也就是吃炒猪肝、喝黄酒已经是家常便饭的时候,许三观经过那个胜利饭店,想到再吃一次炒猪肝,喝两杯黄酒。六十多岁的许三观想再吃一次炒猪肝、喝黄酒,他的逻辑是只有卖了血才会享此待遇,于是又想起了去卖血,但是到了医院,血头已经换人了。而年轻的血头根本不认识许三观,而且说得话很难听,意思是你这样老还来卖血,卖了也没人要的,只能卖给油漆匠了。许三观想着自己的一生就是依靠卖血,才得以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哪怕是消耗了自己的生命,也让亲人更好的活着。而现在他的血却没人买了,他反而变的很伤心。于是这位六十多岁的老人便哭着向家里走去,书中这样写道“他的泪水在他脸上纵横交错地流,就像雨水打在窗玻璃上,就像裂缝爬上快要破碎的碗,就像蓬勃生长出去的树枝,就像渠水流进了田地,就像街道布满了城镇,泪水在他脸上织成了一张网”。这个细节写的很深刻,很值得人思索。当然这不只是吃猪肝的问题,尽管卖血耗费了他的生命,但也是许三观认为自己存活在世界上的价值所在,能用自己的生命让家人在危难之间度过。后来,许玉兰在胜利饭店,给许三观要了三盘炒猪肝。其实生活条件变好后,吃多少炒猪肝都不成问题。而许三观留恋的却是卖血后的那盘炒猪肝和二两黄酒。许三观卖血数次,庆幸的是他没有被感染上疾病,庆幸的是在连续卖血后活了下来。而许三观卖血记只是那个年代贫苦人艰难生活的冰山一角。血在中国人的生存观念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血几乎等同于生命,可以说血是“生命之源”,许三观的一生就是以对“生命”的出卖完成了对于生命的拯救和尊重。 作者:王少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