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律师名博

旗下栏目: 律师名博

潘维:治国的思想方法

来源:华淳道人学习园地 作者:华淳道人学习园地 人气: 发布时间:2017-04-19
摘要:学点政治 2017-04-17 潘维 思想潮 一、认识论:强调意识形态导向还是问题导向? 意识形态人人都有,但治国不能靠意识形态。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是问题导向,即遇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抓主要矛盾,让国家在不断解决重大问题中前进。什么是主要矛盾、主要
学点政治 2017-04-17 潘维 思想潮 一、认识论:强调意识形态导向还是问题导向? 意识形态人人都有,但治国不能靠意识形态。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是问题导向,即遇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抓主要矛盾,让国家在不断解决重大问题中前进。什么是主要矛盾、主要问题?眼下人民最关心的问题就是主要矛盾、主要问题。谁是人民?社会中最广大的劳动者就是人民。“得民心者得天下”是亘古不变的硬道理。民心是什么?民心就是百姓对政府的信任,即信任党和政府竭力为人民服务而非为权贵服务,信任政策稳定、政府言而有信。 改革开放前三十年,我国的主要矛盾是百姓温饱问题,我们靠市场化把问题解决了,非常成功。自那以后,主要矛盾逐渐演化为百姓患不均。不均导致养小孩、送老人越来越难,也成为官员腐败的主要原因之一。老百姓的生活分成四个阶段,被养、养小、送老、被送。养小和送老是百姓生活的核心。社会不平等不是问题,是必然,但社会日趋不平等就是严重的政治问题了。因为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的不平等一直在扩大,百姓养小孩和送老人越来越艰难。社会越来越富裕,体育文化却成了奢侈,百姓越来越不敢花钱、生养、看医生。市场化解决不了这个矛盾,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的市场化本身就是矛盾之源,均等化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以解决人民生活面临的最大困难为核心任务才能获得人民的信任。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看问题,处理问题,党才接地气、有根基,才是正确的政治方向。 共产党宣称信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相信社会至上而非资本及个人权利至上。对百姓而言,社会主义就是中国共产党主导的中华大家庭的互帮互助,即壮年帮老年,没病的帮有病的,有钱的帮缺钱的,有知识的帮缺知识的。中华民族的兴衰不在市场,而在“大家庭”这个社会核心价值观。实际上,没有“常平仓”就没有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兴起。要多数人还是少数人的现代化,“以(个)人为本”还是“以民为本”,是思维方式问题,也是政治方向问题。 二、经济:强调经济改革还是经济增长? 市场除了供给就是需求,供需问题要靠市场解决。经济结构转型从根本上说是市场问题。打压第二产业去提升第三产业比例,如同打压第一产业去提高第二产业比例,几乎是自欺欺人。国际市场低迷,出口制造商自然会衰落,自然会升级自己的出口产品。劳动力市场向供方倾斜,劳动力涨价,分明是好事,在什么立场上反而成了问题?廉价品生产无法持续,自然环境也就改善了。 改革企业所有制、耕地所有制是我国的紧迫问题?是大多数百姓要求改革还是极少数人的意识形态所致?短缺靠市场解决,但过剩就要具体分析了。过剩的产品若是垃圾可以靠市场解决,可若是人均依然短缺的牛奶就不能倒掉,得靠政府干预分配来解决市场失灵。谁想要什么“成熟”的纯市场经济?我国分明强调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其来回折腾金融货币政策,来回折腾空洞的经济学概念,不如去改善经济基本面,抓住国际原料和能源价格低迷的罕见战略机遇期,落实一个个能促进公共利益和经济进步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消化所谓过剩产能,在人均基础设施上接近发达国家。 市场与政府两分和孰重孰轻的讨论是笔糊涂账,而且极具误导性。“三生万物”,人民的利益诉求就是三,是市场和政府都要服务和服从的对象。真空里的纯市场只是为帮助理解现实而画的一条“辅助线”。现实里没这条线,中国没有,外国也没有,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 治国靠政治家,不是经济学家或政治学家。政治家能执政,因为有能力实现百姓的具体诉求。百姓日常生活里没有空洞的经济学概念。百姓的基本需求是生活稳定、物价稳定、社会井然有序,再高个层次,就是养小送老更容易而非越来越难。与这需求无关甚至背道而驰的“改革”是极少数人的要求,甚至是意识形态和外国的要求。我党赢得政权,不是因为主义或“辅助线”,不是因为谈论抽象的大众利益或大众过去与将来的利益,而是因为满足人民眼下的具体利益,因为“打土豪,分田地”,因为“缸满院净,为家家户户排忧解难”,因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三、政治:强调制度还是强调政策? 当今流行历史唯心主义的“制度决定论”。是有个好制度就有好结果,还是在同样制度下有好政策就有好结果?改制从来不是西方发达国家的追求,而是冷战后西方对欠发达国家的强硬诉求。既然热衷“改制”还谈何“制度自信”?政策比制度重要得多,我举下面三个理由。 第一,制度是稳定的、长久不变的,但问题层出不穷、随时在变,需要灵活机动的政策来及时解决。立法易,废法难。解决日常问题要靠行政不能靠立法。出了问题就用立法解决不仅是懒政,而且法律必然烦琐、混乱、互相冲突。行政无所适从,就只能怠工。法律繁多不是国家之福,而是国家之祸,所以世界上有习惯法系。我国当前的问题不是缺制度,而显然是以“缺少法律”为名的执法不严、随意。 第二,政策只惩罚犯规的人,且因时、因地、因事轻重缓急而不同,可是叠床架屋的制度却惩罚所有人,而且惩罚诚实,迫使所有人不诚实。因极少数人婚姻欺诈就要立制度,要所有申请结婚的人证明自己未婚,既大幅增加人民的成本,也大幅增加政府的成本。制度门槛高了,政府效率低了,群众办事就得四处托门子,找关系,行贿赂。严惩欺诈者才是正道。“大道至简”。 第三,制度是特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结果,不是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原因,不是国家成败的原因。制度貌似是“设计”出来的,其实能立住脚的制度是长出来的,国家出问题主要是政策问题,不是制度问题。美国宪法确实好,却没能防止立宪七十多年后爆发大内战。郡县制确实好,秦朝寿命却仅十几年。科举制确实好,创制的隋朝没活过半个世纪。西汉末王莽热衷照乌托邦大刀阔斧地改制,其教条主义立场遭到了历史的无情嘲弄。强调用全国一刀切的制度去解决问题,忽略政策“试点”,轻视因地制宜,忽略我国各地的巨大差异,就难以调动各地各部门官员的能动性。毛泽东强调:“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四、社会:以民为本,动员和组织人民 “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在我国已有三千年了,是中国政治的最大特色。共产党人对这一理念的贡献是坚决拒绝权贵精英们的慈善、施舍,强调依靠群众,以动员和组织人民去推进现代化事业,引导人民自己解放自己。民国期间曾有“乡建”专家组织教育慈善。晏阳初和梁漱溟两人费半生之力才建了几所学校?新中国初兴,我党组织人民掀起办学热潮,至1952年,全国小学的数量已经由1949年的34.68万所,增加到1952年的52.7万所,增长了51.9%,学龄儿童入学率也由1949年的20%左右上升到49.2%。组织起来的群众蕴含着无穷的潜力,他们是有能力推翻“三座大山”的“上帝”,共产党人曾用愚公的理想和带着家人挖山不止的至诚感动了这个“上帝”。百姓是政府的“用户”,百姓的“用户体验”是政府的生命线。20世纪全世界风行民主理念,中国“群众路线”体现的民主是独具特色的。 养小送老的钱从哪里来?从13亿百姓自己创造的财富中来,我党主要负组织责任。每月人均出100元,中国就会是免费医疗的“世界天堂”。但若让保险公司拿走一半做利润,中国就成了医疗的“地狱”。让市场逻辑主导教育和医疗是不道德的,而且会继续扩大差别,加重人民的不满。维护社会稳定靠谁?依靠组织起来的人民,让人民自己维护自己社区的秩序。共产党要为百姓撑腰,组织群众压制社区里的恶霸,不容许极少数人劫持和侵犯大多数人的权益。我们不能再靠雇用越来越多的协警、城管去维护社会秩序和人民权利了。 无论古今中外,没有任何一个政府能不仰仗社区自治而能单独治理社会。其中的道理有三个。第一,成本太高,政府财政无法承受这个无底洞。雇再多的临时执法人员也解决不了社会秩序恶化问题,甚至这些临时工本身也会变成社会秩序的大问题。第二,科层机构分门别类执法,管不了小事。人民日常生活的每件小事都在各种法律的边缘和灰色地带,政府不可能对每件小事组织联合执法。第三,法律管大事,人民生活中的小事要依照本地风俗习惯来管。 中国共产党原本极善于组织群众,或者说就是靠动员和组织群众起家的。群众与人民有何分别?有组织的群众就成为人民。共产党不出头组织,其他势力就会来组织,因为群众渴望有组织。自己不去组织,又禁止其他势力组织,不仅违背《宪法》规定的结社自由,而且政府确实单独治理不了社会。这就是眼下有些基层政府依靠黑社会来办事和维持秩序的原因。而今许多社区自组织基本瘫痪了,群众散了,社会失序了,无赖恶霸在所谓“个人权利”名义下侵犯社区群体利益,以至巨额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投不下去。 以上我从哲学、经济、政治、社会这四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贯穿其中的思想主线是以民为本,为人民服务。我们在所有重要的名词前面加“中国特色”这个前缀。可什么是“中国特色”?从人民的立场出发,为中国百姓的具体利益执政,就是“中国特色”。民本主义是我国万世一系的治国理念。正因为如此,我们信奉“得民心者得天下”。
责任编辑:华淳道人学习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