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文:学习《中国法制史》 训练批判性思维
来源:兰州理工大学法律人博客 作者:兰州理工大学法律人博 人气: 发布时间:2017-04-18
摘要:宜海论道 转眼,一个学期就要结束了,回想起开学至今天的点点滴滴:开学前几天心情颇为复杂,既怀揣着对读研的憧憬,又觉得自己好像已经失去二战之前的豪情壮志去认真面对接下来的日子。不管怎样,既来之,则安之。上课,开始接触跟之前完全不同的课程,慢慢
宜海论道 转眼,一个学期就要结束了,回想起开学至今天的点点滴滴:开学前几天心情颇为复杂,既怀揣着对读研的憧憬,又觉得自己好像已经失去二战之前的豪情壮志去认真面对接下来的日子。不管怎样,既来之,则安之。上课,开始接触跟之前完全不同的课程,慢慢地不再那么迷茫。而作为一个典型的文科专业——法学,无非就是要求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并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无论将来是进公检法还是从事律师,拥有深厚的理论功底都是无可厚非的。 一个学期的学习,在穆博士的循循善诱下对中国法制史有了一个新的全面认识。我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非常灿烂的历史文化。穆博士学识渊博,学历史和法学出身的他在诗词上也颇有造诣,他嘱咐大家,在众声喧哗的当下,要有“诗意栖居”的积极心态。第一节课上便为法学院学子赋诗一首《兰理工法硕黄埔一期素描》:“甲子山下雄辩起,宜海湖畔论道忙。进德修业图破壁,明法析理济苍生”。诗如其人,以诗格见人格。细细琢磨,诗中那份对法律学子殷殷切切的希望令人感怀。每当我在心里默念此诗,总会激起无穷的力量。 在本学期的学习中,与本科学习最大的不同是,穆博士从开学之初就一直倡导我们要训练批判性思维,摈弃传统的灌输式学习,学着对问题进行深究。平时,也是要求我们阅读书籍最多的一位,从李琦教授的《白丁华服》到日本学者滋贺秀三等大家的名著进行解读,尤其倡导阅读经典,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并邀请不同学校的老师进行交流;着重史实史料文献的研读,最重要的是要静下心来做学问,这是给我最深的印象。避免文章隔层严重,就像支振锋教授在《法学论文不合逻辑的三段论当休已》中提到,三段论背后的深层原因是文本到文本的思维研究定式,即一支笔,一本书以及一台电脑,从构思到写作再到投稿,不出书斋三尺之地,与“土地”是绝缘的,与“人民”是隔膜的,与“问题”是关系不大的。想起来毕业论文的写作,好像就是照搬了三段论,对问题的实践与关注不够,更是缺乏独立思考与自主精神。而对一事物除魅的最好办法便是深入研究它,搞清弄透了,自然就不糊涂了。现阶段的我们,还处于扩大阅读阶段,对问题的界定显然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鉴别力,对问题的认证缺少实践。所以,认真阅读,并结合实践中的案例,当具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时,再试着写一篇有思想有深度的好文,在生活中检验。实践出真知。在课堂上穆博士倡导我们积极发言,始终以一副积极乐观的心态来鼓励我们;教我们尝试着写出属于自己的一篇书评,并将我们的书评与讨论内容打印成册,很细心、有自己的想法。 在今天的校园里,有着一位这样扎实学识、仁爱之心、不断进取的奋斗精神的老师,以及他身上洋溢的满满正能量深深地感染着我们每一个兰理工法硕学子。在最后一节课时,穆博士依旧书包在肩,以《记住乡愁——传统村落的法律保护》这一学术工作坊启动为本学期的课堂结束仪式。他说了一番这样的话作为结课致辞:“同学们,诸位同仁同道,今天,我们生活在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时代,不要辜负这个时代,永远不要忘记你的使命,活着就要改变世界,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让人间充满爱。我们要坚定成功的信念,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持续不断的感恩和付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光与热。我之所以穿着西装却背着书包,那是因为我还有激情,还有梦想,我们的人生需要激情,需要梦想,这份激情和梦想无关身份,无关年龄。我在做我自己,也希望你们此生也能做最好的自己。前路很远,你我共勉!”听完这番话,不由得想起数次在校园里看到书包在肩,骑着自行车,穿梭在校园的穆博士匆匆的身影。 这位出现在我们生命里的老师,不仅给我们传道授业,更传递给我们人生中不可缺少的奋斗激情与梦想,传递给我们安身立命的仁爱之心。穆博士让我想起了《管子》中的一句名言:“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他就像阳光一般,给我们温暖,给我们光亮,千言万语道不尽师恩!在这个浮躁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有自己的“一方世界”方能坚守住内心、最初的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