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今天(5月1日)是“五一”国际劳动节,也是五一小长假的最后一天。不少劳动者在节日中坚守工作岗位,默默践行大国风范的“工匠精神”。 “五一”期间,“世界钨都”江西赣州大余县大龙山钨矿250多米地下的采掘工区机声隆隆,风钻机工王新陆和工友们在现场噪音达到85分贝的情况下,却仍然选择不戴耳塞。 王新陆:不得不把它取下来,要来判断是否是岩石。钻机是钢铁做的,它的声音更脆,岩石的声音比较沉闷。 王新陆所从事的小型采矿作业面通常控制在宽1.3米高2米的范围内。而王新陆的作业面永远精准的控制在1.3米以内,减少废石、降低成本。 江西漂塘钨业有限公司大龙山钨矿工区长张远龙:全年能减少一千三到一千四的废石,总共算下来能够为企业节省四至五万的成本。 在即将结束的五一假期里,山东金牌工人马芝林也是一天都没有休息,他躲在车间办公室反复对照客户的设计图和刚刚塑型的陶胚,就在节前,企业收到来自德国的订单,一张图纸,五千套成品,半个月交货,但是现在,老马发现客户的设计图有问题。 马芝林:杯子这么小,正常产品这个底子没这么高,高了以后,受力泥料压不紧,压不实,产品就浪费了。 既要保持客户原有的设计风格,又要造出完美的产品,老马用假期换来了上百次的陶瓷模型。 他说,干活要凭良心,工匠人要有工匠人的情怀。 马芝林:在局部改一下,考虑到压力和力学的因素,根据受力的情况,改成一个比较实用的符合工艺泥料学的关系。 对安全严谨不苟,对技术孜孜追求,新一代的工匠人正在用行动摸索着何为“工匠精神”。而老一代工匠人周东红,作为安徽传统宣纸技艺的传承人,全国质量奖的获得者,则是用言传身教传达着什么是“工匠精神”。 周东红:正常的一张纸三十克,你上下要一样厚,不能厚薄不均匀,厚薄不均匀它就没有用。 抬手、弯腰、转步,每天上千次的重复,三十年如一日,凭着一股认真劲,周东红捞出来的宣纸不仅张张纯白细腻,柔软均匀,而且绵韧而坚,光而不滑,捞纸成品率始终保持在百分之百,被大家公认为捞纸状元。 周东红说坚持捞了这么多年的纸,已经慢慢的爱上了这一张张宣纸,他说只要用心去捞纸,宣纸就会带有灵气。 周东红:我还想把这门技术慢慢地传下去,现在已经出口到全国各地,世界各地,被越来越多的书法家认可,我的这份工作虽然吃苦了点,感觉到我这份技术还是蛮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