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地市司法

旗下栏目: 法制焦点 业界动态 热点案件 社会经纬 法制时评 地市司法 境外司法 立法草案 法规释义

西藏自治区“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5)

来源:新浪网 作者:介子推 人气: 发布时间:2014-01-06
摘要:图3:“七区七带”农牧业战略格局 第三节提高农牧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 加快农牧业科技进步。大力引进、吸收和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强技术攻关和自主创新,在动植物品种选育改良、产后加工升值、动植物疫病防治

图3:“七区七带”农牧业战略格局



    第三节 提高农牧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

    加快农牧业科技进步。大力引进、吸收和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强技术攻关和自主创新,在动植物品种选育改良、产后加工升值、动植物疫病防治、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保护、资源高效利用以及防灾减灾等重大关键技术领域取得较大突破,为农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健全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龙头,农牧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中心为枢纽,科技示范点为节点,加大农牧业先进适用技术成果集成示范与转化应用力度,辐射带动更多农户实现科技致富。

    加强农牧业科技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农牧科研人员,扩大科技特派员队伍,形成由学科带头人、科研骨干人员、科研辅助人员、基层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服务人员以及科技管理人员组成的农牧业科技人才队伍,推动农牧业增产增效。

    第四节 建立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加快建立健全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科技服务为支撑的新型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县乡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综合服务站点,提高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大力扶持发展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种养大户、营销大户和农牧民经纪人等能人在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中的组织带动作用,鼓励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牧民综合素质和组织化程度。

    推进和引导金融机构向农牧区延伸服务,提升农牧区金融服务可获得性和金融服务均等化水平。大力加强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积极发展以小额信贷为载体的金融服务,继续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扶贫贴息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通过金融机构基础网点和电子渠道等多种方式,消除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镇,逐步实现乡乡有金融机构营业网点。稳步推进农业保险,扩大范围,增加险种。

    加强农牧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加大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投入,支持大中型流通企业经营网点向农牧区延伸,扩大“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覆盖面,推进“万村千乡”网络与供销、邮政等网络的结合,积极开展农副产品购销、配送和农资及农牧区日用消费品的统一配送工程建设,构建连接城乡双向流通的农牧区物流服务体系。继续实施“双百”市场工程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工程,加强鲜活农畜产品冷藏保鲜、检验检测、物流等设施建设。逐步建立农畜产品卫生、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

    第五节 稳定和完善农牧区基本经营制度

    坚持和完善“三个长期不变”的基本政策,继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森林和草场保护制度,全面落实草场承包经营责任制,制定草畜平衡制度的具体政策措施。积极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办证工作。建立和完善“一事一议”奖励补助机制。支持农垦建设。积极稳妥推进以明晰产权、承包到户或联户承包为重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第六章 改善农牧区面貌

    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牧区生态环境保护,切实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牧区村容村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把增加农牧民收入与推进城镇化、建设新农村、改善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产业相结合,建立和完善促进农牧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力争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80%。

    第一节 加快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从农牧民最关心、要求最紧迫、受益最直接的领域抓起,加大向农牧业和农牧区投资倾斜力度,整合资源,集中力量,连片推进,着力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深入推进以安居乐业为突破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实施水、电、路、讯、气、广播影视、邮政和优美环境“八到农家”工程,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大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耕地质量。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整体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加强饲草料基地和牲畜棚圈、贮草棚等设施建设。完善农牧区碘盐营销网络。依托地县所在城镇、重点乡镇、传统农畜产品和生产资料集散地,加快建设批发交易市场和综合零售交易市场,举办多种形式的物资交流会,搞活农畜产品流通。

    第二节 美化农牧区环境

    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继续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和防震加固工程,加快游牧民定居和贫困户安居,2013年实现所有农牧民住进安全适用房屋的目标。做好乡村建设规划,优化农牧区发展环境,完善乡镇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打造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整洁、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新村寨。建设农牧区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改善农牧区环境卫生。推广清洁环保生产方式,治理农牧业面源污染,禁止城镇垃圾及其他污染物向农牧区转移。开展“文明村镇”和“文明户”创建活动,引导农牧民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第三节 增加农牧民收入

    巩固提高经营性收入。充分挖掘农牧业增收潜力,鼓励农牧民优化种养结构,着力培植农牧业特色产业,提高农牧业产品附加值,延长农牧业产业链条,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加强农牧区市场监管,完善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稳步提高青稞等重要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保障农牧民收益。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特色文化旅游,积极发展农牧区商贸、餐饮、运输、信息等服务业,使农牧民在农牧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

    努力增加工资性收入。创建农牧民非农牧就业服务平台,加强对劳务输出的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统筹各类培训资源,有针对性地对农牧民工开展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提高农牧民工就业竞争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积极引导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强对农牧民施工队的扶持,鼓励和组织农牧民参与工程建设,政府投资项目在符合条件的前提下,优先吸纳当地劳动力就业。坚持季节性短期转移与长期转移相结合,有计划地组织农牧民工外出务工,促进农牧民工有序流动,增加工资性收入。

    促进增加财产性收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牧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草场承包经营权,保障农民从承包经营权流转中获得增值收益。严格划分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缩小征地范围,提高征地标准,保障失地农牧民合法权益,积极增加财产性收入。完善条件促进农牧民通过房屋租金、股金、红利等财产性收入渠道增加收入。

    大力增加转移性收入。加大财政对农牧业的投入力度,建立财政对农牧业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健全和完善对农牧民的各项直接补贴政策,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完善补贴办法。推进植保工程和种养业良种工程建设,继续加大对农作物良种、牲畜良种、农机具购置等补贴力度。继续执行家电、家具、汽车、摩托车等下乡政策。完善农牧区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

    第四节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国家投资、援藏资金的倾斜力度,引导各类社会资源投入扶贫事业。做好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有效衔接,对人均纯收入低于1700元的农牧区人口实行应保尽保、应扶尽扶的到户帮扶政策和扶贫贴息贷款政策,缓解集中连片贫困,显著减少贫困人口数量和消除绝对贫困。制定专项扶贫开发规划,整合专项计划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措施,统筹以工代赈和信贷扶贫等专项行动,重点向地方病区、边境地区、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以及自然条件恶劣地区等特殊类型地区倾斜,实施整乡(镇)推进扶贫开发。优先建设道路、供电、供水、教育、医疗、通讯等基础设施,建立和完善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开展产业化扶贫、防灾减灾扶贫和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转移等,逐步建立抑制返贫的长效机制。

    专栏7: 扶贫开发项目

    (1)200个最低收入乡镇整乡推进扶贫工程;(2)50万农牧区低收入人口到户帮扶;(3)2.2万个贫困户安居工程;(4)84条溜索改吊桥工程;(5)培育扶贫产业;(6)综合防治大骨节病;(7)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
第五节 建立和完善城乡协调发展机制

    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建设规划,合理安排县域范围内城镇建设、农田草场保护、产业聚集、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加快发展农牧区服务业和乡镇企业。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逐步实现农牧民工就业、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等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统筹城乡社会服务和管理,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和推进试点工作,推动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体制创新。在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城镇规模扩张较大、失地农牧民较多、城乡矛盾较为突出的区域,探索建立统筹城乡改革先行先试实验区,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积累经验。

    专栏8: 新农村建设重点工程

    ▲农牧区住房保障工程:安居扩面工程(农村民房抗震加固、游牧民定居),农牧民聚居区基础设施。

    ▲农牧业基础设施工程:农业综合开发,青稞、奶牛等优势农畜产品基地和产业带,人工饲草料基地。

    ▲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种养良种体系、动物防疫体系、农机推广和安全监理体系、草原监理体系、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农牧业防抗灾体系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村容村貌和环境整治:农家书屋,综合文化体育设施(篮球场),村级文化广播站,数字电影放映设施,广播电视“户户通”,太阳能公共照明,村落道路,垃圾处理,排水(污)系统,村庄绿化美化等。

    第四篇 加快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大力实施“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经济发展战略,从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和国家战略需要出发,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第七章 科学规划产业格局

    立足特色优势资源,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强化产业配套能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加快发展。

    第一节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技术与节能环保并重,注重特色与规模,调整产业结构,巩固农牧业基础地位,提高工业发展整体水平,壮大服务业总体规模,促进产业互补、协调发展。推动品牌战略,研究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品标准,加强认证认可,加快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和地理标识认证,将特色明显、优势突出、规模化发展的产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撑产业。

    积极推进一产上水平,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业。加强现代生物技术的引进、创新与推广应用,建立健全农牧业标准化体系,加强农畜产品质量检测和监管能力,强化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认证工作。加快品种改良,调整种养结构,转变种养方式,推动集约化发展,提高质量产量,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畜产品基地和产业带,保障以青稞为重点的粮食安全和特色农牧产品加工业需要。

    有重点地发展第二产业,着力增强工业发展实力。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加快企业引进、兼并重组,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提升企业质量和管理水平。以市场为导向,优先发展能源产业,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高原生物和绿色食(饮)品业,有重点地发展矿产业,改造提升建材业,加快推进藏药产业化,鼓励发展民族手工业,推动工业发展上规模、上水平,切实提高工业在第二产业中的比重,促进第二产业由依靠建筑业为主向由工业和建筑业协同发展转变。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完善服务业政策体系,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加快发展的社会环境。加快传统服务业改造提升,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有效发挥旅游业的龙头作用,积极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促进第三产业主要依靠消费性服务业带动向消费性和生产性服务业并举转变。

    第二节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在基础设施条件基本具备、特色优势资源相对集中区域,优先布局产业项目。以资源空间分布为点,以交通运输网络为线,以线串点,以点带面,促进产业相对集聚发展,形成以拉萨市、日喀则市、泽当镇、八一镇为主的“一江三河”区域产业集群区和昌都镇、那曲镇、狮泉河镇为主要节点的产业空间布局。

    “一江三河”区域。加快建设现代特色农牧业生产基地,形成以矿业、能源、建材等重工业,高原生物和绿色食(饮)品、农畜产品加工、藏药、纺织、民族手工业、节能环保、高技术产业等轻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特色旅游、交通运输、现代物流、文化产业、金融证券、商贸餐饮为主的服务业体系。

    主要节点区域。藏东地区重点发展有色金属采选业、水电等能源产业和高原生物深加工产业。藏西地区重点推动特色旅游业、特色畜牧业和盐湖矿产开发等产业发展。藏北地区大力发展特色畜牧业、商贸流通、物流集散、盐湖矿产和多金属矿产开发等产业。

责任编辑:介子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