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微信偷走的时间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7-05-25
摘要:评论 据统计,微信用户已经9亿多人,平均每人每天浏览微信的时间为1小时,这只是个平均数,大多数人在微信上时间远远不止这些时间。微信俨然已经作为人们的一种全新交流方式,在它看似快捷、便利、高效的表象之下,却掩盖不住人际交流的实质,因为这种在虚拟
评论 据统计,微信用户已经9亿多人,平均每人每天浏览微信的时间为1小时,这只是个平均数,大多数人在微信上时间远远不止这些时间。微信俨然已经作为人们的一种全新交流方式,在它看似快捷、便利、高效的表象之下,却掩盖不住人际交流的实质,因为这种在虚拟和现实之间的社交,是难以替代人际中真实的交往。而过度的沉溺在微信中,只能是让人际交往的关系弱化,也就是越依赖微信这种交流方式,人就会越感到孤独。正像每个人在潜意识中,自觉或是不自觉的在塑造着一个理想中的超我,而现实中的我们或许是与这个理想中的我是有差距的。而微信恰好是能够展现我们内心缺失的东西,因此也就不难理解,我们如此热衷的在微信上获得关注,亦或是获得点赞。因为每个人都渴望被肯定,渴望被关注,而在现实中,匆匆忙忙的人们或许会无暇顾及个人的那些感受,甚至有时自己都会忽略这些感受,但这些不是不存在,只是被暂时的隐藏而已。在微信上亦或是在朋友圈里,却能相应的得到关注,无论是礼貌式的恢复还是发自内心的点赞,这些都是人们在潜意识中需要的东西。这看起来对我们没有坏处啊,用过多的时间来看手机或是关注微信,只能说明人们对于只能手机以及网络的依赖越来越深。现在无处不在的地头族,大街上、公车上、餐桌旁都会看到人们全神贯注看手机的身影。而一个小短片更是发人深省,夫妻二人去旅游,在风景如画的山上小憩,妻子欣喜的看着远处的美景,丈夫正拿着手机盯着屏幕,不时的发出感叹,好美的景色啊。妻子好奇的看过去,然后把丈夫的手机移开,丈夫才发现自己大为赞叹的手机里美景图片,正是眼前的美景。看起来具有讽刺意味,事实就是如此。 人们沉溺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那个真实的世界就会一点一点被忽略。人们就会一点一点的疏离社会,慢慢的疏离自我,只是危害性不会瞬间展现,也就不会轻易的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只是观察到了外在的表象,长时间的看手机引起的眼睛不适,颈椎疼痛,注意力容易分散,专注于一件事会越来越困难,没有时间陪孩子陪父母等等;当然也会看到各种各样因为看手机出现的事故,虽然不是高频率的出现,大多时候看手机只是一个诱因,但却不得不使人重视看手机这件事情。有的人因为看手机过马路被夺去生命或是撞成重伤,有司机在开车时因为看了几秒钟手机而引发严重车祸,有母亲在看护孩子时看手机导致孩子丧身车轮之下、溺死在水池之中,有看手机猝死在床上、在马桶上等。倘使你觉得这只是小概率的事件,而且具有突发性,但是正是人们习以为常的行为,和长期的疏忽大意酿成的灾难,而每一起悲剧的背后都有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疏忽大意所致的。抛开这些极端一点的例子,就是浪费时间、伤害身体等等,也是不容忽视的。因为如果我们手里拿的不是智能手机,是对生活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的,除非是微商或是从事与微信相关的工作。我们可以用读书来替代漫无目的浏览鸡汤文学、快餐文学和软广告;我们走进大自然感受一草一木替代浏览那些专业的摄影照片;我们认真的学做几道美食要好过在朋友圈晒那些饭店里千篇一律的大鱼大肉;我们开始跑步或是走路,好过每天在微信中羡慕那些健身达人。你有你自己的生活,没必要做一个观众。如果仅是做一个观众,时时刻刻被无数的无关紧要信息包围着,被那些连演技都没有的小鲜肉包围着,被那些猎奇的新闻包围着,只能让我们越来越缺乏行动力和执行力,在疏离真实社会的同时,也日渐在疏离自己,于是孤独便会与日剧增。况且在微信亦或是朋友圈,也并非是畅所欲言之地,因为你的不经意行为可能会触碰他人的雷区。你大肆的发表讨厌某个明星的意见,也可能这个明星正是你上司崇拜的偶像;你转发的心灵鸡汤的一些语言,也许会被人误解为影射他人,毕竟每个人都会在其中多多少少找到自己的影子。也许你正谈论着肥胖的问题,恰好惹的朋友圈中某位体重超标朋友的不悦;亦或是当你加班工作的时候,同事却发着在旅游地方美食美景的照片;也许你正细数着整容的害处,你的圈中好友就有整容的经历,不一而足,不胜枚举。最后,人们便会对那个闪动的小红点处于矛盾的心理,渴望了解或是走近他人,却又顾虑重重。貌似走近,实为疏远。莫不如关掉小红点,让充实的生活走进来。但是又不想离开那个好似热闹的所在,于是只能在其中体验着日渐的孤独。这种孤独并不是对人有好处的孤独,但是人们又离不开微信,好像也离不开朋友圈。而朋友圈所展示出的生活,仅仅是一个人生活的微小部分,尽管对于不熟悉的人在朋友圈中,姑且能做浅显的了解,但却是已经被认为加工过。减少微信的使用数量,虽然是很困难的,但也不是不能做到的事情,当闲暇之时,人们总是不经意的拿起手机,看看里面有何新的信息,而这也就成为生活的一种常态,也就无关乎信息是否有价值,是否是自己需要的信息。我们在看手机的时候,可以做一下统计,真正是工作需要必须看的信息到底占多少,而漫无目的浏览新闻或是奇闻趣事又占多少,这些时间是否被合理利用,也就不难判断了。无论在何处,都能遇到地头看手机的人们。人们忙于手机上虚拟的人际交往,而没有时间陪父母聊天,没有时间陪孩子玩耍,手机就像一条绳子一样把人们绑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之中,绑在虚无缥缈的交往之中。这时候,也就分不清谁是谁的主人,谁是谁的工具。于是打油一首:掌中手机魅影深,坐卧行走不离身。两眼花,头昏沉,哪顾孩子与亲人。微信只是信息交流沟通工具的一种,它本身也就无好坏之分,重要的是人们如何利用。抛开微信,人们的社会关系就能得到极大改善吗,那也不见得。孤独已经成为人们的通病,即使是住在楼房里对门的人,人们都不愿意多沟通;而宁可花上更多的时间和微信上陌生人聊天。当父母就在我们身边的时候,我们没有时间陪伴父母,却在为微信上的感恩父母的文章感动不已;当我们和朋友欢聚一堂的时候,却在各自的拿起手机晒菜,晒美酒,而忽略了和朋友叙叙旧、聊聊天,这样的聚会是否就变了味。于是人们就开始还念过去慢生活的日子。还念那时的内心的平静、精神的专注,怀念那时明媚的阳光、轻轻的微风、单纯而爽朗的心情,而现在阳光明媚、清风依旧,而你却在低头努力的看着手机。正如木心的那首小诗一样: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为什么人们总是还念过去慢节奏的生活,怀念那些还有期待和憧憬的时光,而一切快捷的东西,即时性的东西正好完全破坏了人们的等待。于是人们迅速满足了一个欲望,立即开启下一个欲望。而且不管事情重不重要,都要开启一个工作处理模式。人们从来不会把注意力放在已经得到的事物身上,只会是苦苦追寻那些得不到的事物。而这些即时性的东西,无非是加快了人们在渴望得到、得到也不过如此、期待新的得到之间的循环频率而已,因此人们在快节奏中,就更容易患得患失,于是平静的快乐就越来越少了。而想一想慢的好处,如苏轼为官期间,接到朝廷的圣旨,到苏州为官,路途遥远,到任上需大半年的时间,途径之处,游山玩水,好不潇惬意,行至长江,便停下来,游山玩水,于是便有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千古名篇。而今天,做飞机一个小时就能到,哪有时间去观赏沿途的风景,当然也就更没有了千古名篇。今人的文章也是如此,为了应和大众,得写快餐式文学,讲究实效和速度,而古人的“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推敲精神,早弃之九霄云外或是显得如此的不合时宜,但是真正能流传下的又有多少呢。这就是今天不只是写文章,也包括所说的工匠精神,人们能建起越来越高、千篇一律的高楼,但是又如何能建出故宫这样的绝世建筑呢,难道今天我们真的比古人有智慧吗。当然今人的知识量是古人无以企及的,但是智慧就另当别论了。不是说今人缺少智慧,只是今天的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很难静下心来做一件事。如怀素和尚喜爱书法达到痴迷的程度,曾经藏有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每日临摹,后来用坏的笔头堆积成小山,没有纸便在芭蕉叶上练习,一练就是一生,而今人是很难有这个定力的,被那些看似重要却无足轻重的事情牵绊着。一会地电话来了,一会微信闪烁,一会参加个酒局,一会看场电影,何来专心,何来定力,能完成本职事情就不错了。这也就是那些出家人为啥选择到山上去呢,没有出家人在闹市繁华之处修练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古人说的是有道理的。而今天城市里,灯红酒绿、喧嚣嘈杂,结果可想而知的。一切都是快的。我们难以离开微信等软件,其背后是人际交往、获取信息等的需求。在微信没有出现之前,人们的交往更多的是电话、email等,甚或是面对面的交往。而对于微信来说,貌似是随时都在,方便快捷,其实也是对时间的无形的浪费。本来一个电话几分钟就能说清的事情,在微信上发送、等待回复,再发送,再等待回复,浪费了时间,而且使人的注意力不能很好的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其实在生活中或是工作中,本来不重要的事情,亦或是无从轻重的事情,也会在微信上处理,到底是我们利用了微信的方便快捷,还是微信套牢了我们的时间和人生。现在的人际交往的覆盖面在日益扩大,尤其是在网络上,彷佛有认识更多人的可能性,然而这种认识和现实生活中的认识又截然不同。因为在微信这类社交软件上只能呈现出一个人极其微小的一部分,无论是工作或是学习,而且大多是经过了加工处理亦或是有选择性的发布信息,这个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在微信上一个人展现的东西给人只能造成某种片面的印象。再退一步来讲,如果我们关掉微信等社交软件,生活会不会受到实质性的影响呢。这个估计除了那些微商或是从事与微信相关工作的人,其余的影响不会太大。其实对人际关系的影响都是极其微小的。在朋友圈里,我们只是不断的刷存在感,想通过这种方便快捷的方式证明存在感。其实就像有的人说的那样,对你关心的人,无论你刷不刷朋友圈,也一样会记挂着你;对你漠不关心的人,纵使你每天刷存在感,得到的依然是漠不关心。表面上看,微信让朋友圈里的交往密切,联系频繁,实质上只能让人们在现实中变得更加疏远。便写打油诗一首:掌中手机大乾坤,地北天南若近邻。貌似满屏皆兄弟,四海之内有几人。也就是在微信等社交软件上,这种热闹亦只是一种假象,并没有强化真实中的人际交往,反而是弱化了真实中的人际交往。这也就是越微信,越寂寞的原因。人们想通过微信排除寂寞,得到关注,深化友谊,也只是美好的愿望罢了。这就像是一个人无所事事时,浏览新闻一样,本想排出无聊之感,但是那些纷繁芜杂的信息,而且大多是负面的新闻居多,甚至有的难辨真假,让人浏览之后,更加的无聊。而且人们对于信息具有着耐受性,第一次见到某方面的新闻感觉惊诧、愤懑等等,而每天都见这样的新闻也就麻木了,情绪也就随之弱化和消失。带来的无非是时间和精力的浪费,而沉溺其中不自知而已。繁杂无用的信息之能让人内心难以获得清静,而大量的信息也不过稍纵即逝而已。于是再打油一首:信息繁冗又芜杂满屏趣事皆新闻管他有用与无用 塞入脑中扰心神。我们不得不承认,微信确实带来人们交往的便利,当然这种交往更具有及时性,在现场的感觉,甚至有的时候,我们可以不在现场,我们一定要在朋友圈里的现场。但是人们过度依赖这种交往方式,反而失去了本该有的人际交往。人们也似乎从微信上学到各种知识,方便快捷,时时更新,也可以了解朋友甚至陌生人的生活动态。但是也仅此而已。如果你是一个美食爱好者,关注微信上关于美食的公众号,关注每日的更新,似乎学到了东西,其实这些时间是无意中在浪费时间,莫不如到书店买一本或是两本菜谱放在厨房,做菜之前翻看一下来的实际快捷;如果你喜欢鸡汤文,各种励志的故事,各种励志的人生,各种人生意义的探索,这些就像一直喝白水,偶尔喝点可乐是一样的。长期喝,只能是腻了,或是身体内糖分太高,实际的意义到底有多少。估计没有人是读了鸡汤文学而成为某方面的专家,或是某种意见的领袖;有的人喜欢健身锻炼,也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关注相关的公众号。其实也莫不如走出室内,到健身房或是在户外徒手开始训练来的直接而容易;有人偏好于保健的微信公众号,且不说里面的信息繁杂,真假难辨,但就是零零散散的健康知识真的能对人起到多大的作用。而沉浸在其中,就只能消弱现实生活中的行动力和执行力,像温水煮青蛙一样,况且上面浪费的大量时间本该可以做写一些更应该做的事情。比如在家里多陪父母说一说话,比如辅导孩子做作业,或者在聚会时关掉手机,专注放松的聊天。不要把虚假的意义凌驾于真实的意义之上,反倒是失去了生活中本该有的快乐。看到满目地头组,精神仿佛被吸入到手机里,于是忍不住再打油一首;世人手捧小乾坤,行卧难离倍觉亲。点赞购物勤刷屏,晨昏颠倒似游神。这时间总是在经意不经意之间,悄悄的溜走。无论快慢,都不为人们而停留。有人曾经说过,时间是最公平的,因为每个人的所拥有的时间都是相同的。也许一个人的财富、地位、学识都不相同,但是时间都是相同的。时间如此之重要,我们岂能任由手机或是网络偷走我们本该就有限的时间。完全拒绝使用微信尽管可能的,但是也没有太大必要。我们大可利用有利的一面,减少微信时间的使用量即可。如何让科技为生活服务,是否做即时通讯工具的主人,主动权就在我们的手上。作者:王少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