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活着的民俗博物馆
来源:断桥梅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 作者:断桥梅知我者,谓我心 发布时间:2017-05-20
摘要:山水故乡 一座活着的民俗博物馆——初访古村窦家崖 朋友邀我前去青州,探访庙子镇古村窦家崖。对县北邻青州市的古村落,并不陌生。十年前,就曾游历过古村井塘。那时的井塘古村,还只是一片无人居住的废墟。上网问度娘,查到宋代嘉定年间(1208~1224)已有此
山水故乡 一座活着的民俗博物馆——初访古村窦家崖 朋友邀我前去青州,探访庙子镇古村窦家崖。对县北邻青州市的古村落,并不陌生。十年前,就曾游历过古村井塘。那时的井塘古村,还只是一片无人居住的废墟。上网问度娘,查到宋代嘉定年间(1208~1224)已有此村,百户有余,窦姓居多,村子绵延800年,是名副其实的古村;这窦家崖还是省级贫困村,至于该村的景点名胜、人文掌故,鲜有介绍和记载。当我问询该古村的看点有啥,朋友说这村多古建古街古树,多古井古碾古磨古石臼,尤其是古老质朴的民风,让人仿佛进了晋时的武陵源……朋友一口气介绍了半小时,如数家珍地匆匆道来,直说得唾沫飞溅,看我还是没鼓掌,干脆一挥手说,我觉得反正值得你去一看,看了保证让你收获多多。名胜古迹在古都青州,那是多如牛毛,可这古朴如晋时武陵源的民风,却是稀有元素,着实富有外星人般的魅力。 一、 淳厚民风赛武陵 窦家崖古村,地处深山坳里,背依大山而建,一条不太宽的水泥路,穿过西邻的上庄和下庄两村,跟山外的马路相连接。路两旁,绿树成荫,草木繁茂。几乎行走了二十多分钟,才车停村头。进山路窄,每次会车,山内外出的车辆都是主动避让,让人心暖。经过大门紧闭的村委门口,走进了两侧石墙高筑的村街。这石墙都是不规则的石块、石板垒成的,没有石灰或水泥勾缝,却坚挺屹立了数百年。那风雨剥蚀的痕迹,那磨损的凹凸不平的石板路,折射着古村的沧桑历史。上午十时许,阳光正好。山外已是绿肥红瘦,而这儿的槐花堆雪溢香,桐花撑着紫莹莹的伞盖,路旁还有苦菜花追撵着。除了远近的黄鹂和喜鹊的鸣叫,就是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几乎听不到人声车声。村子里太安静了,安静得让人有些不敢相信。“兄弟,吃樱桃,来抓着吃吧。”我正忙碌拍摄古村落的美景呢,左侧高台上传来招呼声。抬头望,哦,一位老嫂子,正两脚踩着树干,低首用绳把篮子放下来。一大把年纪的老人,爬在四五米高的树上,太危险了。我忙说:“谢谢,谢谢啦,您老注意安全啊!”“不碍事。别光说谢谢,快过来抓着吃。”出于安全,更出于礼貌,我和朋友跑上坡,从大婶放下的篮子里各抓了一把黄里透红的樱桃果。“多抓些,那边有个塑料袋子。”我吃了一颗,甜里带着微酸,这是山樱桃,尽管皮肉薄,却特别有味道。嫌樱桃占着拍照的手,赶忙装兜里,给大婶来了几张特写,下坡来,却感觉裤兜凉凉的发湿,挤破了的樱桃粘腿了,尴尬复尴尬。跟朋友拍摄时,崖下路上一声喊,自市里前来开发古村落的贾总,一手提着新买的豆腐菜蔬,一手拎着相机来了。我朋友边让他吃樱桃,边夸赞大婶的热情。贾总说,我来半年多了,村里老少一直把我当客待。年前秋上栽牡丹苗时,同事把价值上万元的大袋苗子卸到街上,就上了山。我说,你就不怕丢了?他说,在这村里,你就是把手机放地上,也保证不会被人捡走。果然,有次我把手机落在了井台边,等半天后跑回来找,手机真还在那儿。这村里的人心眼好着呢!虽说不上有着“道不拾移夜不闭户”的境地,却称得上民风淳朴,与晋时武陵源的民风足有一拼。二、古建民俗实厚重 走进窦家崖古村落,似乎走进了一座活着的古建民俗博物馆。整个村落,背依山崖,顺坡而建。石墙瓦舍,石板铺路,石碾石磨,无处不闪现着石头的影子。当我们顺着石街进村,远远望到一棵高大的柳树。山坡上长柳树,分明是水脉的象征。朋友说,那柳树下,就是蓄水囤,过去叫崖湾,后来填平了,成了村里老人聚集拉呱演小戏的广场呢。去广场路上,左侧石屋后面,有古树苍枝斜出。待拐进一看,是定了潍坊市古树铭牌的老古槐,少说也有数百年的树龄,像这样的沧桑古槐,村里有三棵呢。树旁堆了驴骡粪,这是个驴骡歇息的地儿。大树前行不远,有小二层房舍,低层的门口呈券型。上层住人,下层储物?可看这精致的券型门,又不像是储物间。估计是大户的院门过道吧?跟贾总和他聘请本村的王经理汇合,无疑有了驾轻就熟的向导。广场西侧墙根前,坐着一溜乘凉的大婶大伯(该村八十岁以上老人32位,是典型的长寿村)。招呼过后,我们顺着石墙壁立的石板路北上,来到了村后的古井。掀开盖井的厚石板,古井台一圈深深的勒痕,深处井水闪着涟漪。因吃上了引流下来的山泉水,这眼古井已不再使用。本村的王经理讲,古井左侧的石碑,立于明清年间,刻字已模糊不清。来到村北大片杏树林前,有十数碑碣扑地。一方有着弧形孔洞的石碑,匾额上刻“玉洞桃源”,匾额之上是绸带轻束的书札,两旁的对联是“祥光绕水,佳气出云”。另一残碑,雕刻的是大树之下,牛背上的牧童正挥鞭赶牛,逼真如生。其它残碑,或刻有荷花,或刻有麒麟,或模糊着字迹,不一而足。此处是庙宇道观,抑或是古墓场?王经理介绍说,村里老人们讲,这儿是王姓的旧地,曾立有三层石碑,都毁于文革了。仔细查看,一旁看山石屋的墙壁上,也砌进了不少断碑残碣,真让人可惜。离开碑林不远处,还有一个舂米用的硕大石臼。贾总说,将请市里的文物专家鉴定考证,再建个展室,把这些残碑断碣保护起来。村里的小广场像車毂,数条街巷就像车辐条,向四周延伸而去。西南去的石街,凝聚了该村古建的精华。经过上有健身器材的小戏台,绕过了弧形石屋,左手迎面就是一堵五六米高的石房后墙。在巨大的石条之上,安放有青砖砌就的拱形窗,绿窗遮纱,颇有欧式风味。看这石屋的大体量,足以证明曾经房主生活的气派奢华。再前行,石街左侧房屋,多原石上垒砌,并有青石台阶衔接入院门。尽管不见行人,那石阶旁的月季,那墙角的野花野草,凭添了几多生机。在街右老碾的对过,有对精雕石块砌成的门楼,院内房舍俨然,狗吠不止。王经理说,这曾是村里秀才的住宅,是位很有学问的官人。由此看出,尽管窦家崖屈居深山,却曾大户林立,也出过文人墨客。村里行走间,偶遇了四五盘石碾、石磨,有两盘石碾的碾道上长了杂草,显然废弃不用了。但用石碾碾米,碾豆面,碾芝麻盐的传统不会变,老人们都说,拿石碾碾磨的粮食吃着香,吃着是原味。 三、传统农作成化石 当我们去北山查看古碑下来,正逢有位大叔赶着骡子驮水上山浇树。走访期间,我们也惊讶地发现,村里养着不少的驴骡和马匹。王经理介绍说,全村还存养着驴骡马匹38头。为了保护这些生产资料不流失,贾总给上山出工的驴骡马子每头每天发30元工资。除有的村民加工粮食还靠驴拉石碾石磨,这些驴骡都用来驮运粪肥,驮水上山,用来拉犁耕地,再从山坡地里运回收割的粮食和采摘的瓜果。这儿乡亲们存放菜种子,像蚕种一般,贴在纸上贮存。在普及现农业化生产模式的当下,窦家崖还保留了传统的农耕方式,不能不说是一大奇观。王经理还讲了个故事。有户邻居老俩都70多岁,在外工作的儿子娶了个城里媳妇,每逢春节,媳妇都不愿意回村过年,无非嫌家里寒碜。去年,老俩靠着牵驴运水上山帮贾总栽牡丹,每月收入近6000元。年底,老人给了孙子500元压岁钱,城里来的儿媳妇立马改变了态度。贾总插话说,听说有几位外地游客,要租用乡亲们的驴骡子游山,尽管驴骡性情温顺,可乡亲们考虑山路陡峭无法保证安全,就没答应。这事这启发了他的思路。我朋友毕竟是熟悉农业和旅游开发业务的专家,他给贾总献计献策说,倘若在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旅游观光农业,前景将非常可观。走出窦家崖,进村的来路上,机声隆隆,十多台大型机械正在施工。按照开发计划,古村落属于原生态保护区。村子西行二三里,将建成养生休闲娱乐区。不久的将来,在废弃的采石场,将建成停车数百辆的大型停车场。停车场一侧是数十间养生窑洞。再侧是民俗展馆。河道将筑起拦河滚水坝,放养鱼鳖虾蟹,成为游人们垂钓休闲的好去处。春日里,杏花、桃花、油菜花、牡丹花、薰衣草次第绽放,蜜蜂嘤嗡,春鸟争鸣,骑驴骑骡骑马的游客穿行于山径花丛,村民安居乐业,一派祥和景象。这正是:开发报护须并重,千年古村又新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