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律师名博

旗下栏目: 律师名博

习近平同志有关法治论述观点集

来源:碧水蓝天 作者:碧水蓝天 发布时间:2017-05-04
摘要:心忧天下 法治 习近平 法学博士习近平同志有关法治论述观点集【20170503更新版】2017-05-04 中国法学创新网 5月3日上午,习近平同志到中国政法大学考察后,主持了该校举行的依法治国座谈会,该座谈会由张晋藩、廉希圣、李德顺、王卫国、卞建林等几位资深教授
心忧天下 法治 习近平 法学博士习近平同志有关法治论述观点集【20170503更新版】2017-05-04 中国法学创新网  5月3日上午,习近平同志到中国政法大学考察后,主持了该校举行的依法治国座谈会,该座谈会由张晋藩、廉希圣、李德顺、王卫国、卞建林等几位资深教授、实务界人士和中央及高校领导组成。   在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从几个方面对法治进行论述,主要观点如下:  一、高素质的法治工作队伍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  全面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法治建设将承载更多使命、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既要着眼长远、打好基础、建好制度,又要立足当前、突出重点、扎实工作。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都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法治工作队伍。法治人才培养上不去,法治领域不能人才辈出,全面依法治国就不可能做好。  二、高校是法治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  没有正确的法治理论引领,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法治实践。高校作为法治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要充分利用学科齐全、人才密集的优势,加强法治及其相关领域基础性问题的研究,对复杂现实进行深入分析、作出科学总结,提炼规律性认识,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理论支撑。  三、法学学科体系建设是法治人才培养的关键,应该坚持以我为主  法学学科体系建设对于法治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我们有我们的历史文化,有我们的体制机制,有我们的国情,我们的国家治理有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也有我们自己长期积累的经验和优势,在法学学科体系建设上要有底气、有自信。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突出特色,深入研究和解决好为谁教、教什么、教给谁、怎样教的问题,努力以中国智慧、中国实践为世界法治文明建设作出贡献。对世界上的优秀法治文明成果,要积极吸收借鉴,也要加以甄别,有选择地吸收和转化,不能囫囵吞枣、照搬照抄。  四、法学学科应该加强实践性  法学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学教育要处理好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要打破高校和社会之间的体制壁垒,将实际工作部门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引进高校,加强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工作者和法治实际工作者之间的交流。法学专业教师要坚定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做好理论研究和教学的同时,深入了解法律实际工作,促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多用正能量鼓舞激励学生。  五、法治和德治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法学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法学知识水平,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尊法守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对依法治国多有论述,小编从各权威党媒网站搜集主要观点论述,按时间倒序如下,以飨网友。  1.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  ——2016年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  2.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  ——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3.纲纪不彰,党将不党,国将不国。要在全党同志特别是高级干部中进一步重申,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任何人都不得违背党中央的大政方针、搞“独立王国”、自行其是,任何人都不得把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当儿戏、胡作非为,任何人都不得凌驾于国家法律之上、徇私枉法,任何人都不得把司法权力作为私器谋取私利、满足私欲。党纪国法的红线不能逾越。  ——2015年2月2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  4.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就是要依法设定权力、规范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  ——2015年2月2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  5.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依法治国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2015年2月2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  6.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愿的统一体现,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党领导人民实施宪法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党和法、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是高度统一的。  ——2015年2月2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  7.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2014年12月3日,在首个国家宪法日到来之际作出重要指示  8.科学立法是处理改革和法治关系的重要环节。要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发展需要。  ——2014年10月27日,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9.现在,一些党员、干部仍然存在人治思想和长官意识,认为依法办事条条框框多、束缚手脚,凡事都要自己说了算,根本不知道有法律存在,大搞以言代法、以权压法。这种现象不改变,依法治国就难以真正落实。  ——2014年10月23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表于《求是》杂志2015年第1期  10.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  ——2014年10月23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表于《求是》杂志2015年第1期  11.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2014年10月20日,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  12.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2014年10月20日,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关于中央政治局工作的报告  13.发展人民民主必须坚持依法治国、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2014年9月5日,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4.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2014年9月5日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5.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从一定意义上说,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司法机关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2014年1月7日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6.要信仰法治、坚守法治,做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执法者,站稳脚跟,挺直脊梁,只服从事实,只服从法律,铁面无私,秉公执法。  ——2014年1月7日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7.政府职能转变到哪一步,法治建设就要跟进到哪一步。  ——2013年2月28日,在中共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18.各有关方面都要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出发看待立法工作,不要囿于自己那些所谓利益,更不要因此对立法工作形成干扰。要想明白,国家和人民整体利益再小也是大,部门、行业等局部利益再大也是小。  ——2013年2月23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19.人民群众对立法的期盼,已经不是有没有,而是好不好、管用不管用、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不是什么法都能治国,不是什么法都能治好国;越是强调法治,越是要提高立法质量。  ——2013年2月23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20.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记,任何人都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任何人行使权力都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2013年1月22日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编后语:法学学科是政治属性很强的学科,在撰写论文时,我国重要领导人的观点,是可以、在某些场合是一定作为引文进行论述的,这是中国法学论文的特色之一,无可厚非,所以,对于重要领导人对法学法律方面的观点,我们应该秉承学习的态度。 习近平总书记为培养法治人才明确路径2017-05-04 共产党员   暮春时节,中国政法大学校园内满目青葱、一派生机。“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向全国各族青年致以节日问候,向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青年工作者、法治工作者致以诚挚问候。总书记站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高度,为培养法治人才明确路径,为青年成长指明方向,激荡起奋发向上的青春力量,为推动法治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都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法治工作队伍。法治人才培养上不去,法治领域不能人才辈出,全面依法治国就难以实现。建设法治中国,希望系于青年。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才能培育出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这是事关法治建设的长远大计。   ? 培育法治人才,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引领。   没有正确的法治理论引领,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法治实践。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最关键的是方向是不是正确、政治保证是不是坚强有力。高校作为法治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把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摆在重要位置。高校充分利用学科齐全、人才密集的优势加强研究,对复杂现实进行深入分析、作出科学总结,提炼规律性认识,就能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理论支撑,厚植法治人才培育的土壤。   ? 培育法治人才,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学科体系为支撑。   “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我国的国家治理有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也有自己长期积累的经验和优势。在法学学科体系建设上要有底气、有自信,既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突出特色,解决好为谁教、教什么、教给谁、怎样教的问题,又对世界上的优秀法治文明成果有选择地吸收借鉴和转化。法学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学教育要处理好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只有打破高校和社会之间的体制壁垒,将实际工作部门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引进高校,加强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工作者和法治实际工作者之间的交流,才能促进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做到知行合一。   ? 培育法治人才,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本、以德法兼修为要。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礼法合治、德主刑辅,是中国几千年来治国理政的经验总结。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鲜明特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法学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法学知识水平,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法学专业教师要坚定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用正能量鼓舞激励学生。各级领导干部则应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尊法守法,让法治信仰深入人心。   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中华民族的未来也属于青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主题。当代青年与时代主题同心同向,勇于担当重任、开拓实践,做法治建设的生力军,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建功立业,就必将在激情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在砥砺奋进中放飞青春梦想。(新华社评论员)
责任编辑:碧水蓝天

上一篇:浙江省成立国家安全法学研究会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