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网站合作

旗下栏目: 网站合作 聚焦特稿 原创独家

免费送水四年 被诉设施扰民“送水哥”遇困境

来源:大河报 作者:赵亮 人气: 发布时间:2015-11-13
摘要:核心提示: 一年送水2万多桶,每天奔波于建筑工地、环卫工休息点,回家第一件事是先脱掉鞋,倒倒鞋里的泥土。家住郑州的李老发,从2011年开始每天坚持给农民工、环卫工送水,被人称为“送水哥”,曾引发全国媒体关注,还被评为2011年度“感动中原”十大人

核心提示:一年送水2万多桶,每天奔波于建筑工地、环卫工休息点,回家第一件事是先脱掉鞋,倒倒鞋里的泥土。家住郑州的李老发,从2011年开始每天坚持给农民工、环卫工送水,被人称为“送水哥”,曾引发全国媒体关注,还被评为2011年度“感动中原”十大人物。

免费送水四年 被诉设施扰民“送水哥”遇困境

面对邻居们的指责,李老发站在净水机旁也很无奈。

【遭遇投诉】净水设备日夜工作,“送水哥”被投诉扰民

10月22日下午5点半,郑州街头天色渐暗,行人们步履匆匆,李老发急匆匆地赶往他居住的小区。可在小区楼下等待他的,不是妻子和孩子,而是同一小区的十多名居民。见面刚说几句话,双方就开始大声争吵了起来。

李老发住在该小区的7号楼,楼下的路边摆放着几十个水桶,凌乱地堆在一起,有些桶身上能明显看到灰尘,旁边还有两个大水箱。一根水管从地下室的一个小屋里伸出来,插在水桶里。打开地下室的门,漆黑一片,只有净水机上的几个红灯在断断续续地闪烁着。

净水机、水桶、大水箱,就是李老发全部的供水设备。就是靠着这些,他平均每天“生产”几百桶饮用水,免费送给环卫工人、流浪汉和建筑工人。

画外音:

邻居的投诉还有很多:“你看看你装水的桶多脏,做好事可以,但该讲点卫生吧。”“你是名人,也不能搞特殊啊。”在李老发看来,有的邻居自己不愿做好事,还指责别人,让人想不通。

【物业说法】为了解决纠纷,物业停了“送水哥”的水

在社区居委会和物业公司的劝说下,双方的争吵平息了下来,但李老发仍抑制不住激动的情绪。

他打开地下室的门,摁下净水机开关说:“你看看,就是因为擅自停我的水,机器空着运转了几个小时,现在净水机坏了。”他说,这台净水机花了1.5万元,是借母亲的养老钱买回来的。

对此,小区物业公司的张主任解释说,李老发居住的7号楼已进行过一户一表改造,该楼地下室的用水必须向物业提出申请,得到批准并交纳水费后才能用水,李老发地下室的用水没向物业提出申请,也没交水费,所以才停了他的水,并给他下了整改通知单。

但李老发说,他地下室的水是自来水公司帮他接到物业用水的管道上的,不是他私自接的,也给接水管的工人交了钱。对于供水点卫生条件差一事,他解释说,这些水大都是送往建筑工地、环卫工休息点,那里灰尘、泥土大,所以水桶有点脏,但他每天都会雇人刷水桶。

画外音:

老李的家里有一本送水记录,上面记录着需要送水的工人的电话,还有每次的送水记录。老李说:“我要是不送水了,估计好多建筑工人和环卫工人要渴着。”

【实地走访】听说老李不再送水,工人们有些恋恋不舍

与邻居们的指责相反,喝过李老发送的水的农民工和环卫工,提起他却是另一种态度。

10月22日晚7点半,郑东新区龙腾三街的施工工地,工人们都坐在路边。李老发的破旧面包车刚停在路边,几名工人急忙钻进活动板房里拿空水桶,准备接水。

“我每晚都是这个点来给他们送水,他们一见面包车,就知道是我来了。”李老发说话间,建筑工人赵磊提着3个空水桶,往车里一瞅却发现车厢里的水桶都是空的,“咋啦,今天不送水啦?”老李回应说,邻居们说我噪音扰民,以后我不再送水了,“我这次来就是给大伙打个招呼。”

“送水是做好事,为啥不让送了?”工人们说,工地里的水含泥沙多,一锅水能澄出来一碗泥沙,法制,老李给他们送水,解决了他们的大问题。

“送水哥”不送水了,谁来进行爱心接力?

李老发,一个曾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媒体报道过的“名人”。成名后获得很多荣誉,但也迎来不少烦恼:有人质疑他“作秀”,邻居指责其噪音扰民。

10月22日,采访的那天晚上,郑州街头寒风阵阵,而他还穿着一双透气的夏季皮鞋。他说,最穷的时候,连买一盒烟的钱都没有。现在,妻子因为不支持他的举动,带着孩子赌气回了老家。

其实,老李之前是做工程生意的,承包绿化工程养家糊口,但今年生意不好,法学,没赚着钱,每天送水却要搭进去不少钱。既然这么困难,为啥还要坚持做?他说,就是为了行善,为了动员更多的人来给环卫工和建筑工人送水,因为这些工人太苦了,干活儿那么累,连口水也喝不上。

但这些理由,似乎无法消释邻居们对他噪音扰民的指责。正如有的业主说的那样,你做好事可以,但不能用道德绑架其他人和你一起做好事,也不能因为你做好事影响了其他人休息。

画外音:

听说老李不再送水了,来接水的工人脸上露出失望的表情。那天老李用面包车拉着记者一连走访了十多个地方,到处都看到有饮水机和水桶。老李说:“这些地方几乎每天都来。”

责任编辑:赵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