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每日电讯
西南地区严峻的旱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浩浩荡荡的送水大军,众志成城的抗旱行动,彰显了我们强大的动员能力。旱魔肆虐,更让人们体会到山清水秀之可贵;抗旱救灾,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生动一课。 持续大范围干旱,主要是老天“不帮忙”,而除了水利建设落后、投入不足等问题,水污染问题也是一个“帮凶”。 旱灾当前,当务之急是保证灾区群众日常生活用水。但是,严重的水污染却使一些地方在大旱之年守着水不能用。以贵州水成县为例,该地区虽有两条主要河流穿过,本该不缺水,但由于采矿业的盲目发展,现有水资源遭到破坏严重,河水“像稀释的墨汁”,根本不能饮用;当地官员还说,这些河流由于重金属含量超标,就连浇地种菜也成问题。(3月22日《南方都市报》) 同样,在地下水资源相对丰沛的云南,也因为严重的污染问题,一些灾民辛辛苦苦钻了井,开采出的地下水却不符合饮用水标准。不得不说,这些都是我们在抗旱救灾中的痛。 而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之间的恶性循环,是西南一些灾区现在所面临的另一困境。旱情得不到缓解,江河湖泊缺乏有效的清水供给,排放的污水几乎得不到任何的稀释和自净,这势必使污染进一步加剧;而这种情形,反过来又会让饮用水变得更加稀缺。 其实,西南地区的困境只是全国水污染问题的一个缩影。而与西南地区相比,北方大部分地区的水资源更为紧缺,水污染包括地下水超采,水环境更加脆弱。如果不能合理地保护好水资源,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一旦遭遇旱灾,将面临更严重的惩罚。 更让人心焦的是,这种担忧正在逼近。据国家防总办公室发布的最新消息,北方地区旱情最近已经开始露头,甘肃东部、陕西大部、山西南部、河南西北部等北方冬麦区降雨较多年同期偏少二至五成,近期可能出现南北同旱的局面。 抗旱救灾,要千里送水,更要就地护水。在当前,我们要与时间赛跑,亡羊补牢也好,未雨绸缪也好,各地在治污方面多投点钱,多下工夫,至少不让有限的水资源继续恶化。我国一直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更是污染不起。然而,目前中国水污染已从河流蔓延到近海,从地表延伸到地下,从一般污染物扩展到有毒有害污染物,不断地蚕食着本就捉襟见肘的水资源。所以从长远计,我们还应将水利建设与水污染防治结合起来,从抗旱的高度看待水污染防治,加大投入,尽快还清欠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