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法制焦点

旗下栏目: 法制焦点 业界动态 热点案件 社会经纬 法制时评 地市司法 境外司法 立法草案 法规释义

寻找“杨一民” 360张“匿名”汇款单背后的“兄弟情”

来源:新华社 作者:黄琴 人气: 发布时间:2016-11-26
摘要:新华社天津11月26日新媒体专电? 题:寻找“杨一民” 360张“匿名”汇款单背后的“兄弟情”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刘林 因为肢体残疾,天津市民李树园没有工作,生活一直过得紧巴巴。从28岁那年开始,一位叫“杨一民”的陌生人通过民警杨军走入他的生活。
  新华社天津11月26日新媒体专电? 题:寻找“杨一民” 360张“匿名”汇款单背后的“兄弟情”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刘林

  因为肢体残疾,天津市民李树园没有工作,生活一直过得紧巴巴。从28岁那年开始,一位叫“杨一民”的陌生人通过民警杨军走入他的生活。每个月他都会收到一笔来自“杨一民”的汇款,从80年代的每月50元到现在的每月300元,每收到一笔汇款,便划上一笔“正”字。72个“正”字,一共360次汇款。从28岁那年起,李树园整整收了30年的汇款单。

  “杨一民”是谁?他为什么坚持给李树园汇款?从收到第一笔汇款二十多年过去,李树园才得知坚持帮助自己这么多年的好心人“杨一民”就是他所住社区曾经的管片民警杨军。曾经的青年均已头发花白,知道真相的李树园抱着杨军久久不愿撒手……

  神秘好心人“杨一民”

  “30年,如果没有这些汇款单,如果没有‘杨一民’的帮助,我哪里会活着?我哪里会有这个温暖的家?”面对记者,李树园说着说着,泪水便充盈了眼眶。

  “杨一民”是汇款单上的署名。但“杨一民”是谁呢?李树园并不认识。他托片儿警杨军帮他打听一下这位好心人的情况,想当面谢谢“杨一民”。

  那时候,李树园住在天津市和平区劝业场地区。劝业场是天津市最为繁华的地区之一,但与高楼大厦相邻的老旧房子尚未改造,许多居民住在低矮的平房里。李树园的家就在劝业场附近的一个小胡同里。天津市公安局和平分局劝业场派出所民警杨军就是劝业场的管片儿民警。他也是“杨一民”与李树园的“介绍人”。

  认识李树园一家没多久之后,杨军便找到李树园说:“我一个同学的亲戚叫杨一民,是做生意的,他得知了你们家的情况,愿意每个月资助你们。他会汇款给你,你一定收下啊。”

  怎么会有这样的好事?李树园疑惑着。“嗨,你要是不相信啊,这是那个人的电话,你可以去问问。”杨军走后,李树园将信将疑,拄着拐,一步步挪到胡同门口的小卖部,拿起公用电话。“喂,我是李树园。您是要帮助我们家吗?”“啊,是李树园啊,我知道你们家的事情,我做生意赚了些钱,帮助你们一家没问题。你就等着收汇款吧。”电话很快被对方挂掉了。

  汇款单很快到了。50元!50元!李树园一家传递着这张汇款单,细细读着上面的每一个字。那一年的冬天,是一家人心中最温暖的冬天。而杨军答应着李树园查找“杨一民”的请求,却迟迟没有下文。每次李树园问起,杨军总是回答:“我的同学说他亲戚不让查找,咱就别找了,尊重他吧。”

  直到2010年,报纸上的一则消息,给李树园一家人带来了惊喜。去邮局寄钱的杨军因为匿名汇款而被熟人发现,又被媒体报道了,他就是“杨一民”!

  “杨一民”之缘起

  李树园与杨军结识,是在杨军工作之初社区走访时认识的。当年为了尽早熟悉社区的情况,踌躇满志的杨军在师傅的引导下挨家挨户地走访。也正是由于他的这次走访,结识了李树园一家。

  杨军一直记得30年前的那一天,寒风刺骨。杨军穿过狭长的小胡同,敲开了李树园的家门。还没进屋,眼前的情景就让他感到担忧,由于年久失修,8平方米的小屋在大风中摇摇欲坠。

  走进房门,简陋的几件家具塞满了小屋,一家三口人正在吃的午饭更是让杨军鼻子发酸:狭小的饭桌上,只有一盘清水煮白菜,一小碟酱油,主食是几个窝头。房屋低矮,个子高大的杨军不由自主地驼着背,低着头。一位年轻人则坐在桌子边,并未站起身来。他身边的床上散乱放着几本书和一副简陋的拐杖。他就是李树园,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双腿不能行走。

  杨军了解到,一家人生活贫困,靠两位老人打零工维持生活,李树园在家糊火柴盒,做些简单的家务。李树园虽然肢体有残疾,却是一个特别好强的人,凭自学完成了高中的课程。生活虽然贫困,但他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令杨军震撼,而一家人和和气气相互依靠的氛围,更让杨军感动。
责任编辑:黄琴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