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晚,清华大学2020年第二期“文科沙龙”采用线上直播方式举行,本次沙龙主题为:“民法典:过去、现在与未来”,由清华法学院院长申卫星、清华法学院教授周光权、清华法学院副教授龙俊担任嘉宾,清华法学院副教授刘晗主持,直播吸引了九千余名校内外观众在线观看。刘晗首先介绍了与会嘉宾的背景,以及清华法学院在此次民法典编纂过程中的贡献。
接着,申卫星讲解了民法典的编纂历史。他谈到,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曾先后四次尝试起草民法典,本次终成正果。这部民法典的出台凝聚着几代民法学家的不懈努力,绝非一蹴而就。申卫星指出,民法的任务是保护人和成就人,民法典规范并保障了人的两个重要权利:人身权和财产权,其对人的关怀是从摇篮到墓地的全面终极的关怀。
民法典较之前的法律法规有何改动?
周光权指出,民法典的诞生恰逢其时,其不是对现成法律的堆砌和汇编,而是制度上的创新。例如,对夫妻共同债务的处理较之前的法律规定更加细致。民法典消除了原有法律中存在的矛盾,使法条更加体系化。我国民法典在编纂过程中也充分汲取了世界各国民法典的成熟经验。
民法典的“婚姻家庭编”是获得外界关注以及反馈最多的一编,尤其是第1077条离婚冷静期的规定更是引发了社会热议。龙俊指出,立法者在编纂此条时有多重考量,不应将此条片面解读为增加了离婚难度。当今社会的离婚率逐年攀升,对于可能因冲动而造成的离婚,离婚冷静期可以对婚姻进行一次挽救,且离婚冷静期仅适用于双方合意离婚的场合,诉讼离婚不受此条限制。
申卫星深入解读了“居住权”的概念,他指出,这一概念的引入能够满足部分老年人养老时的切实需求,更好地保障老年人的权益。在遇到突发状况或身患重大疾病时,通过登记设立居住权的方式将本是遗产的财产拿到生前使用,以房养老,无需求助子女或他人,也可以避免卖房后无家可归的情况。
民法典的留白
周光权指出,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互联网的运用、人工智能的发展使立法面临很多问题。对于一些特殊情况下出现的问题,例如网约车平台的责任、自动驾驶导致的问题等,民法典暂时没有作出详细规定,留待以后进一步研究。在积累一定经验后,再来明确责任的划分才更加准确。但这并不意味着权利失去保障。法官依靠现有法律的一般原则、习惯和情理也能适当处理相关案件。
龙俊指出,民法典留白的原因有两点,首先,对于会随着科技发展而快速变化的情况,使用单行法来规定会比放在民法典里更加合适。其次,对于部分问题(例如未婚同居等)而言,明确对之加以规定反而可能会出现弊大于利的情况,因此也刻意未将之写入民法典。
申卫星说,目前法律没有直接规定的,可以从解释上进行相关责任的划分。对于新兴科技产生的法律问题,应留有一定的发展空间。民法典的留白更好地诠释了民法典的发展仍在路上,未来还有更多的工作。
民法典编纂的难点
谈及编纂民法典过程中最棘手的地方,周光权指出,离婚冷静期、结婚年龄、高空抛物、基因编辑等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都是编纂民法典时的难点。这部分难点在于,编纂时要以大量的社会调查和数据作为基础,既要兼顾公平,又要符合法理。
龙俊谈到,民法典既要有通俗性,又要有专业性。作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典不能太过晦涩,而要通俗易懂。但是,在“民商合一”的大环境下,民法典作为市场经济最基本的法律又要具备专业性。如何平衡并掌握好民法典的通俗性和专业性是编纂的难点。此外,如何在不改动章节结构的基础下,依托现有条文,对需要规范的内容进行编纂也是一大难点。
如何理解民法典?
周光权认为,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就是民法典所关注的问题,民法与民众的距离并不遥远,民众在从事民事活动时做到诚实守信,就是践行民法典最简单的方法。
龙俊谈到,普通公众可以根据编章结构和普法视频来学习民法典。对于从事商业活动的专业人士,则建议借助教科书及专著来理解民法典。
申卫星指出,民法典有着丰富的内涵,规定了市场准入、产权、公司治理以及合约等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众多根本问题。由此可见,民法典不仅是解决老百姓琐碎细事的法律,更设定了市场经济的基础规则,维持正常竞争的外部环境,使市场经济得以正常运转。
申卫星总结说,民法典中处处体现了权利,是循着人的需求而设计的法典,学习民法典有助于提升公众的法治观念。民法典促进了社会进步,为全面依法治国奠定了坚实基础,更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讲座最后,与会嘉宾就观众们热议的民法典问题进行了细致解答。
清华大学文科沙龙致力于促进校内人文、社科和艺术等领域的跨学科对话,借此探讨中国与世界面临的既恒久又迫切的诸多命题,力图以多学科思想交锋与碰撞,激发新思路与新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