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各位出行,坐火车不是高铁就是动车吧?那种速度慢、见站停的普通列车主要是那些农民、农民工在坐。对他们来说,选择坐慢车,比动车起码节约一半的钱,比高铁节约三分之二以上的钱。 去年回家,我特意选择坐慢车,16个多小时的硬座。普通火车与动车的氛围完全不同:在动车上,相对比较安静,大家不是玩电子产品就是睡觉,相互间很少交流。在普通火车上,熟悉的、不熟悉的,都在热烈地交流,还有打牌、吃东西的,做什么的都有,也有用劣质手机放歌曲的,大家都不担心打扰到别人,也没有人认为别人的做法对自己是一种干扰。慢车上的风格是粗犷的,是人间生活的那种氛围。 这里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如果在外面活不下去,还有家园可以退守。 ——王磊光《迷惘的乡村》选摘 三、最后的“旧式农民” 我自己不喜欢农村衰落论,不过是经济和人口形势下推动下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艰难转型。那些允许自己房子垮塌的,基本上也就不准备回到旧居了。大部分要么已经在城镇买房,或者在新的农村交通线上建了更气派的新房。 当然,垮塌的房子对于那些在城镇买房的农民工还有一个价值,相当于宅基地的标示物,因为宅基地是他们在农村最后的根。如果谁要不假思索把宅基地换给别人,连一些旁系长辈都会出来劝阻。 我的父母不会汉语拼音,不会用电脑和智能手机。他们大半辈子都是守着四时的节奏,伺候着油菜、稻谷、棉花、鱼塘,还有屋前屋后的菜园、猪圈、牛栏,没有做过一天农民工。他们和村里差不多同龄的50、60后的老一辈农民,一起守着世代安身立命的田地,或将成为中国最后的旧式农民。 以后如果有人写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的中国版,必将会关注这样一群中国农民。 ——曹凯《村庄向何处去?》选摘 四、他们因高寿而内疚 春节期间,村里一些高龄老人正在东北的火炕上忐忑地活着——他们因活得高寿而倍感内疚。自杀之心早已有之,有着同龄老人的彼此宽慰、相劝,死心虽然没了,但活罪难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