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率说,谁都不能光凭周文斌案的媒体报道就断定这是一桩冤假错案,但也不能不承认,周文斌案中那些带有一定倾向性的故事,让人们很期待法庭的回应和认定。很遗憾,一审的审判结果并不能让公众感到解渴,仿佛是你说你的,我判我的。 当然,应该承认,周文斌案的司法公开程度还是值得点赞,也难怪有舆论期待“高级干部涉嫌犯罪案件的公开开庭审理应该成为一种常态”。不过,在司法公开的另一面,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舆论对于司法结果公正性的某种怀疑。这在周文斌案里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本来,司法的归司法,舆论的归舆论,这才是正常的现象。但这些年,有些刑事案件在媒体报道里确实显现出冤假错案的倾向。那么,司法审判就应该保持应有的定力,坚持依法审判便是。不过,这不等于司法活动可以完全置舆论于不顾,更应该以法律的逻辑和叙述回应社会关注,特别是当舆论本身就是围绕法律层面在探讨或者质疑案件时,司法更不能不管不顾。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对于周文斌案来说也是如此。至少法庭审判必须能够充分证明判决的正确性和正当性,而不是让老百姓面对媒体上的那个周文斌不免要半信半疑起来,这势必伤害司法公信力。 其实,在新一轮司法改革中,“加强裁判文书说理”是一个明确的方向和目标。简言之,裁判文书不仅仅只传递一个结果,更要说明结果究竟是怎么得出来的。 据报道,周文斌将上诉。不管终审结果如何,只希望二审能够“加强裁判文书说理”,这不仅关乎个案的公平正义,也是正确应对舆论之法,更是顺应改革之势。法院系统应该从此案里意识到,司法公开非常需要“加强裁判文书说理”的伴行(综合京华时报、新京报、华商报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