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茶馆 上述情景其实已不高远,却又像一种理想的憧憬。现在的学风日下,自有上上下下各方面的原因,但我们不必像鲁迅说的那样“互相抱怨着过活”。若群众对学术缺乏爱好,大学中人难辞其咎。我们不是也越来越喜好那些“赵孟能贵”的部分、兢兢于争夺校园中的“资源”吗?大学师生必先自表现出对学术的爱好,然后可言唤起民众对学术的自觉。若校园中人与街上的王阿毛无甚差别,则不仅不能化民成俗,必反为社会所化。只有大学不愧为社会的文化中心,才能展现文化的力量,也才有大学与城市的良好互动。 澎湃新闻:大学大致可以分为综合性大学和专科技术学院两类,对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而言,专科学院可能见效快,受益更明显,而综合性大学的基础学科,尤其是人文学科,是典型的“无用之用”。如果您是一座城市的市长,或一省的省长,您会如何促进综合性大学和专科学院的发展,从而带动本市、本省的进步? 罗志田:我连教研室副主任都没当过,不宜思出其位,觊觎市长或省长的高位。不过既然您问了,我愿意在这方面给市长或省长提一点可能是外行的建议。 现在强调经济发展,市长或省长当然不能不以此为中心。我们其实严重缺乏真正能培养技术匠人的专科技术学院,全国都一样。所以,还不仅是见效快慢的问题,而是需要扭转很多专科学院那纸上谈兵的倾向,让其能培养出实际有用、敬业也尊重自己的匠人,真正能使所在地的经济发展受益(尊重自己非常重要,如果专科学院总觉得比大学低一等,自己的主体性就被埋没,毕业生也不容易有自尊)。同时,一省一市的发展,如上所说,不能没有长远的目标,更不能没有自己的文化中心,必须有好的综合性大学。 发展有远近,要在利于当地。所在地的成长,既是主管人的荣誉,也是主管人自己的成长。退而言之,为省长、市长个人着想:想得优雅一点,省长、市长自己也需要提高,越是综合的大学,越可能有助于自身素养的提升。考虑得俗一点,省长、市长不也要“进步”吗?“进步”之后,是专科学院还是综合大学的朋友更能对自己有帮助?即使已到不能“进步”的年龄,为所在地的长远发展留点基础,为后任的成长有所铺垫,都是省长、市长自己人生的积蓄。 根据我们的国情和学情,有远虑的市长或省长,不会区分大学是部属还是省市属,而会尽全力推动所在地最好大学的发展。掌中握着拿得出手的“名片”,最能给自己面子。我说的不仅是物质层面的支持,还要为大学的发展提供最有利的条件。特别是那些有不止一个重要城市的省,不宜什么都先考虑省会城市,而要想到任何城市都是自己的。说得俗一点,省内任何城市的发展,都是省长的政绩。一所好的大学放在哪里,要看哪个地方最有利于大学的发展。例如山东大学本来创建于青岛,后来迁移到济南。若整体搬回青岛,至少会更有利于引进人才。要是更多从全省而不是省会济南的角度思考,就不妨考虑搬迁。山东大学提高了,山东省的地位自然提高,省长本身的地位也会提高。同理适合于其他各省。 我们现在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心态也要有所调整。不是说什么话都特别“理直气壮”,给人以“暴发户”的感觉,而是要有大国国民的雍容和远虑。省市领导掌握的资源今非昔比。经济发展较好的省市,应在物质层面增加对大学的支持;经济发展不那么好的省市,也可以通过物质层面对大学的支持来提升本地的发展。 东北的经历就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东北地区曾经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是中国重工业的基地。但是东北最好的两所综合大学却在以农业经济为主的长春,于是工业区域长期得不到综合大学的滋养。一旦经济转型,便出现大幅度的滑落。在我从小学到的地理知识里,东北都是走在全国前列的,如今却成了“老大难”问题,能不让人凄恻!现在的人比以前势利。鲁迅曾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那是非常沉痛的话,经历过的人必有体会。东北人读到这句话,多少会有些感触吧。 我在前次演讲时,由大连而说及东北的大学,因报道不全,曾引起误解,要特别说声抱歉!然而,假如当初东北工业省份的领导也注重支持创办优秀的综合大学,情况是否会不一样呢?我想,至少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好的综合大学能比专业院校提供更多的帮助思路。亡羊补牢,犹未为晚。辽宁省领导不妨考虑赶紧在沈阳和大连扶持出好的综合大学,必对今后的发展有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