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有效应对安全生产事故和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防止引发社会事件。安全生产事故和自然灾害的社会关注度高、敏感性强,应对不当,就可能转化为公共安全危机事件。能否做好安全生产事故和自然灾害应急处置工作,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考验。要强化大局意识,在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下,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协同作战、应急处置能力。依法查处违法犯罪行为,强化社会面治安防控,及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为应急处置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依法做好善后处置等工作。 三、加快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维护公共安全的骨干工程、建设平安中国的基础工程。 1.更加注重统筹设计,不断增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合力。面对社会治安新形势、人民群众新期待,只有打造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升级版,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统筹整合资源力量,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综治协调、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格局。综治组织要当好党委和政府参谋助手,精心谋划、扎实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当前,要结合制定“十三五”规划,结合“智慧城市”建设,在更高起点上统筹设计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要围绕增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深入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制定实施方案。要围绕整合资源力量,完善标准体系、统一接口和共享模式,推动各类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各类数据集成应用,发挥最大效益。要把政府引导和市场力量更好地结合起来,统筹建设大数据、云计算中心和物联网等基础设施。对不支持互联共享的新建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应不予立项,防止大数据变成小数据。 2.更加注重完善体制机制,不断增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活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涉及打防管控等环节,如果没有有效的体制机制作支撑,就难以有机衔接、有效运行。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打防管控一体化、网上网下一体化,确保社会治安防控形成体系、充满活力。越往基层,越不能分工过细。市、县公安机关担负着大量实战任务,要积极开展大部门、大警种制试点,纵向压缩层级、横向合成作战,最大限度节约成本、提高效率。有的可根据形势任务需要和工作量变化,科学配置、动态调整警力编制,做到有增有减,把警力编制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建立更加灵活高效的工作机制,统筹好部门资源,利用好社会资源,形成强大合力。 3.更加注重解决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不断增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实效。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哪个环节薄弱就重点加强哪个环节,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本方法。要深入调查研究,对治安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做到心中有数,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一段时间以来,身份不实、信用记录缺失等问题制约着整个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要推动建立基于公民身份号码的信任根制度,以保障实名制的落实。结合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违法犯罪记录与信用、职业准入等挂钩制度,强化对守信者的鼓励和对失信者的惩戒。坚持推行实名制和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并重,健全用户信息保护制度,加强对用户个人隐私、商业秘密的保护。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不良行为青少年、刑满释放人员等特殊人群既是容易引起公共安全问题的人,又是需要给予特殊关爱的人。要创新政府、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特殊人群关怀帮扶体系,帮助解决就医、就学、就业等实际困难,努力使他们各得其所。 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社会治安防控工作重点和薄弱环节发生相应变化。要适应形势发展变化,把已经城镇化的农村地区、偏远农村地区纳入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调整警力布局,健全群防群治队伍,提高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水平。 4.更加注重基层基础建设,不断增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后劲。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中,基层基础建设既是根本性任务,也是紧迫性工作。要善于运用新思路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努力使基层更有活力、基础工作更加扎实、基层队伍更有战斗力。随着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高,领导机关拥有的信息资源更加集中,服务基层一线更有优势。领导机关要健全服务基层的情报综合研判和信息推送机制,及时把高质量的预警情报和急需信息实时推送到基层一线。同时,服务和管理是社会治安防控的重要内容。要牢固树立寓管理于服务理念,通过全面、周到的公共服务,有效覆盖专业工作难以触及的领域,有效采集日常管理难以采集的信息,更好地服务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