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派驻机构改革的一大特色是,在原有单独派驻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归口派驻这一新模式。中国社科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高波指出,如果还按过去单独派驻的方式,要实现对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全覆盖,一是需要增加大量机构编制和职数,二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全覆盖,“必须转变思路、盘活存量,实现改革效益最大化。” “对业务相关或系统规模小、监督对象少的部门,归口设置派驻机构,可把有限力量集中,一方面提高了效率、节约了人力,也改变了单一模式,让派驻机构可以‘吃一家饭、管多家事’,有利于解决‘端着人家的饭碗,不太好挑人家的毛病’的现象。”高波分析。 长期以来,派驻干部在实践中地位尴尬:驻在部门认为派驻干部吃里爬外,纪委则认为派驻干部屁股坐在驻在部门那边,和监督对象一个鼻孔出气。有的派驻机构多年不查处一个人、没进行过一次纪律审查,成了“不抓老鼠的猫”;有的派驻干部铁面执纪,却因得罪了单位“一把手”,在驻在部门孤立无援、饱受排挤。 如何改变这种尴尬境地?日前,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连续刊发“加强派驻机构”系列文章明确指出,派出机关与派驻机构是“紧密型领导关系”。派驻机构工作实质上是派出纪委工作的延伸,派驻干部要明白,组织派你去是当“猫”的,干的就是得罪人的活儿,必须把立场摆在纪委而非驻在部门那一边,敢于监督执纪,才能真正实现“派”的权威和“驻”的优势。 多地的探索显示,归口综合派驻受被监督部门的影响较小,更有利于发挥派驻的优势。目前,中央归口派驻纪检机构已组建完毕并开始监督执纪问责,归口派驻优势正逐渐显现。 创新思路、强化问责,让派驻干部感到手握“尚方宝剑” “派驻纪检机构履行监督责任,省一级这个‘头’没带好!有的今年没查办一个案件,有的甚至3年办不了一个案件,是因为你那里一片净土、一尘不染,无案可查了吗?还是你患得患失、畏首畏尾,不敢监督?或是你能力不足、强调客观,对那些穿上马甲、披上隐形衣的问题查不出来?或是你瞒案不报、压案不查?发现不了问题、查办不了案件,把你派驻在那里干什么?当菩萨吗?!”8月13日,贵州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宋璇涛约谈15名省直单位派驻机构负责人时,在通报一组今年纪律审查和查纠“四风”方面数据后,向被约谈者发出一连串质问,会场气氛陡然凝固。 如此严厉的约谈,堪称贵州省纪委向省直机关派驻机构施加监督责任压力、激发其工作主动性的一个缩影。 在浙江,今年初出台的《派驻机构工作报告暂行办法》突出深化派驻机构年度书面廉情报告制度,探索试行派驻机构负责人向省纪委领导口头报告廉情制度,要求派驻机构向省纪委书面报告驻在部门廉情时,须以报告问题为主,并将其作为评价派驻机构作用发挥的一条重要标准;纪检组长每2个月一次向省纪委班子口头汇报履行监督责任情况时,重点汇报驻在部门领导班子及其成员问题线索。 对于这一新的报告形式,浙江省委常委、纪委书记任泽民要求:“汇报监督工作情况,只讲问题,不讲成绩,不要穿鞋戴帽,有一说一,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