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范刚回忆起当年参加师资班的情形更是历历在目,他甚至记得与罗大华教授一同乘坐校车时与罗教授讨论关于青少年犯罪问题的情景。他由衷地感谢罗大华教授当年将自己引进犯罪心理学的科学殿堂,并且三十余年持续不断地关怀和指导。 在法大执教多年,罗大华承担过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等所有层次的犯罪心理学教学工作,呕心沥血,提携后学。 每年与新一届的硕士生、博士生见面时,罗大华都会讲:“你们将来在学术上超过了我,我就高兴了!”他希望自己对学术的严谨与热情能一股脑地传递给学生,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学习过程中,他经常告诫学生,治学要认真。 “学派形成之日,就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繁荣之时。”这是常挂在罗大华嘴边的一句话。在他看来,一门学科要发展,必须要开展百花齐放的学术争鸣,以获得繁荣昌盛的动力与生命力。因此,对于自己的研究生、学界的后备人才力量,罗大华总是要求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的能力,有所创新,提出自己独到的学术观点。 古人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尽管在教学、治学方面始终以“严”字当头,生活中,罗大华更像个慈父。在《罗大华70华诞文集——犯罪与司法心理学》学术专著自序中,罗大华这样写到:“我对我的学生‘爱’字当头”。学生的命运始终放在他的心上。无论是当年师资班的学生,还是自己的硕士生博士生,他都充满了爱和关怀。 赵桂芬是罗大华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得知罗大华老师的逝世的消息,她悲从中来,她始终记得老师说的一句话是“有困难,找老师”。这句话让我在遇到任何困难和困惑的时候,都是第一时间给老师打电话求助或求解。现在想到这句话时,她抑制不住泪水,哽咽着说:“以后有困难的时候,再去哪里找敬爱的老师啊。” 马皑从1984年本科毕业由罗大华先生指导本科毕业论文,2004年考上罗大华先生的博士,成为罗老师的第一个博士研究生。30年追随先生左右,他用伟大的平凡来形容罗大华先生。先生的理想、包容、勤奋、重教,无不让他耳濡目染,在先生离去之时,马皑为先生写下了“含辛忍苦,九转丸成,开学科先河,有功天下铸基业;诲人不倦,春华秋实,铺求索正道,无愧今生镌师德”作为最后的纪念。 罗大华倾其一生,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推动着我国犯罪心理学学科的发展,并激励着无数后来人在其未竟的事业上继续开拓,一位后辈说:“以罗老师开创的事业为基础,我们会做得更好。”这也许是先生最想听到的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