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关春:党的十八大研究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研究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研究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的新形势下,需要正确处理改革与法治的关系。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这就是我们说的改革和法治是两个轮子的含义。”这就指明了改革与法治的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改革、法治可谓一体两翼的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体,改革和法治就是它的两翼,只有双轮驱动、两翼齐飞,才能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协调发展,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动力、支撑和保障。“坚持改革与法治双轮驱动”,这是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落实到政法工作实践中,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把握:一是必须把握改革和法治相辅相成、相伴而生的内在关系,做到全面依法治省与全面深化改革有机结合。直观来看,改革意味着“破”,而法治意味着“立”,二者在观念取向和行动方向上看似矛盾、难以协调,但实质上是分不开的,二者相互联系、辩证统一。无论是全面深化改革,还是全面依法治国,都要体现立破并举。“破”指的是要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破除发展的体制障碍,其目的是为了“立”,就是要形成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动力支持和制度保障。由此可见,改革和法治在根本方向上是一致的,是相辅相成、相伴而生的。如果不全面依法治国,只“破”不“立”,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先行先试的改革试验得不到法律的确认,改革者将陷于“违法改革”的尴尬境地;如果不全面深化改革,只“立”不“破”,法律就不适应改革的要求,已经“立”的法律也必将被时代抛弃,陷入“制度失效”的尴尬境地。只有与时俱进、因时制宜,有“破”有“立”,让“破”与“立”统一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使改革和法治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才能保证法治建设不偏离正确方向、推进改革不偏离法治轨道。这要求我们在政法工作中,正确处理法治与改革的关系,把全面依法治省与全面深化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把全面依法治省重要改革举措纳入改革任务总台账,将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省一体部署和落实,坚持改革决策和立法决策相统一、相衔接,做到改革和法治同步推进、相得益彰。二是必须用深化改革来完善法治建设,做到法治与时俱进、创新发展。要用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全面依法治省工作,围绕我省法治建设的突出问题,以改革求出路,创新制度机制,提出一系列解决方案和措施,提高法治湖南建设水平。要勇于自我革命,敢于啃硬骨头,打破利益藩篱,全面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当改革的促进派和主力军,用改革的办法来健全法治、推行法治。对实践证明比较成熟的改革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应当尽快上升为法律,为改革提供支持和保障;对不适应改革要求的现行法律法规,应当及时修改或废止,做到立、改、废、释并举,不能让一些过时的法律条款成为改革的“绊马索”。只有用改革“开路”,法治才能完善和确立。三是必须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推进改革,做到改革于法有据、依法进行。在改革过程中,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当前,各级各部门尤其是政法机关要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精神,按照中央、省委有关司法体制改革的统一部署特别是最近全国司法体制改革推进会的部署,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要更加自觉地把改革工作放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依法治省的大局中来谋划和部署,坚持以法治引领推进改革工作。要坚持严格依法行政,避免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增强依法办事的意识,确保全面改革深入推进。要通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法治化、现代化的实际成效,增强人们推进改革的动力和信心。总之,只有让法治彰显,改革才能“蹄疾而步稳”。 记者:“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您认为政法系统开展工作中应该如何去把握? 黄关春:法治思维是基于法治的固有特性和对法治的信念来认识事物、判断是非、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法治方式是运用法治思维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是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的内在要求,是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