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网站合作

旗下栏目: 网站合作 聚焦特稿 原创独家

洛师院服役12年逸夫楼难逃被拆 教学楼何以如此短命

来源:国搜河南 作者:朱宝君 人气: 发布时间:2015-11-20
摘要:核心提示: 日前一则关于《高校投资4000万逸夫楼开拆 或因商业开发》的媒体报道引起舆论关注。洛阳师院对此回应称,校区搬迁后建新逸夫楼。有专家表示,逸夫楼完全可以避免被拆。多数“短命建筑”的背后,都有房地产开发的身影。 中国搜索郑州11月20日

核心提示:日前一则关于《高校投资4000万逸夫楼开拆 或因商业开发》的媒体报道引起舆论关注。洛阳师院对此回应称,校区搬迁后建新逸夫楼。有专家表示,逸夫楼完全可以避免被拆。多数“短命建筑”的背后,都有房地产开发的身影。


服役12年 投资4000万的洛阳师院逸夫楼开拆


中国搜索郑州11月20日综合报道 近日,一则“投资4000万服役12年洛阳师院将拆”的消息引爆网络,部分市民和洛阳师范学院校友对这栋总投资3955万元的教学楼拆除表示惋惜和不解。

洛阳师范学院对此回应称,由于学校将整体搬迁至伊滨新区,逸夫教学楼也随之拆迁。为表达对邵逸夫先生的感谢,保留学生珍贵记忆,学校拟将新校区公共教学楼命名为逸夫教学楼,新的逸夫教学楼面积更大、功能更加齐全。

然而,有市民对此并不买账,他们认为无论校方如何解释,一座投资巨万,服役仅仅12年4年即被拆,“短命建筑”的事实却无法否认。

回放:逸夫楼正在被拆,该地块将用作商业开发

据大河报报道,11月17日,位于洛阳桥南龙门大道东侧的洛阳师范学院老校区,一片施工的场景,操场上的篮球架已经被搬走,路边的行道树被砍伐后堆在操场边缘。一栋6层红色建筑物——逸夫楼正在拆除。

洛阳师范学院老校区内的逸夫楼是邵逸夫基金会注资400万港元捐建的,2003年正式建成,总投资3955万元,建成时是该校最高的一栋建筑,目前使用了12年。

洛阳师范学院一些校友和市民表示惋惜。一位不具姓名的校友说:“当时我们经常在这儿上英语听力课、自习课、早读,这些场景成了我美好的校园回忆。”“这个楼好像才用了十多年,如果能把逸夫楼的记忆留下来就好了。”“邵先生不在了,但逸夫楼会永远在。”这句话是2014年1月7日,邵逸夫去世时洛阳师范学院学生们的心声,当时学校组织不少纪念邵逸夫的活动。

言犹在耳,现在听起来却恍如隔世。

据大河报记者调查,洛阳师院老校区腾空后,将用作商业开发。有网友呼吁,洛阳师范学院老校区尽量不要拆迁,可以规划成中学甚至民办高校、独立学院等。

对此,洛阳市规划局称该区域位于隋唐洛阳城里坊区保护范围,地块的规划利用问题涉及文物保护,他们会将该建议提交至政府会议上研究后确定。

记者随之就此事联系到洛阳师范学院宣传部副部长严涛,他说,2011年,洛阳市政府与学校签订协议,洛阳师范学院整体搬迁至伊滨区,老校区及其地面附属物移交给市政府。逸夫楼的产权属于学校,目前已一并移交给市政府。至于用途,具体由市政府实施,校方并不清楚。

最新回应:校区搬迁后建新逸夫楼

11月19日,洛阳师范学院就此事回应称,洛阳师范学院在安乐镇办学近60年,为了支持洛阳师范学院的发展和建设,2011年洛阳市政府与学校签订协议,洛阳师范学院整体搬迁至伊滨新区,新校区占地2850亩。根据相关规定,洛阳师范学院老校区土地及地面附属物整体移交洛阳市政府,洛阳市政府三年内筹集资金16亿元用于出资代建学校伊滨新校区,其中包含重建逸夫楼的费用。

对于老校区用途,洛阳市规划局表示,这一区域位于隋唐洛阳城里坊区保护范围,地块的规划利用问题涉及文物保护,他们会将该建议提交至政府会议上研究后确定。

对于逸夫教学楼的拆迁,洛阳师范学院已于11月14日向上级主管部门及教育部港澳台办公室报告。校方表示:“为感谢邵逸夫先生对学校教育事业的贡献,也为了保留这一珍贵的记忆,学校拟将新校区公共教学楼命名为逸夫教学楼,并举行挂牌仪式。新的逸夫教学楼位于伊滨新校区中心位置,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总造价9720万元,比原来老校区逸夫教学楼面积更大、功能更加齐全。”此外,学校在新校区还将复建学校原来的校门等标志性建筑。

教学楼何以如此短命?

洛阳师院逸夫楼伴随学子们生活学习12年,最终还是倒下了。

事实上,逸夫楼的被拆只是近年来,全国“短命建筑死亡名单”里墨迹未干的最新一行。

2006年10月,“坚固得像碉堡一样”的山东青岛市著名地标建筑青岛大酒店被整体爆破,建成仅20年。

2007年1月,浙江杭州西湖边的最高楼——浙江大学湖滨校区3号楼被整体爆破,建成仅13年,爆破当天,众多师生蜂拥而至,有的放声大哭。

2010年2月,江西南昌著名地标五湖大酒店被整体爆破,建成仅13年;3月,落成不满10年、耗资3000多万元的海南海口“千年塔”沦为了 “短命塔”;7月,位于北京建国门黄金地段、建成刚20年的凯莱大酒店停业拆除,而一年多前,该酒店还投资了上千万元进行重新装饰和布置。

更令人痛心的是,有的建筑“出生即死亡”。安徽合肥维也纳花园小区1号楼,在正常建设了16层而尚未完工时被整体爆破。按市政府的说法,该小区影响了合肥城市景观中轴线的山景。这个16层的庞然大物“死亡”时,不足一岁,还是“婴儿”。

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一位副部长曾表示,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新建面积达20亿平方米,使用了世界上40%的水泥、钢筋,建筑的平均寿命却只能维持25~30年。而根据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为100年,一般性建筑为50—100年。

其实,这些建筑就算已过时、建筑功能发生改变,本也可以做到“二度开花”, 一些建筑完全可以“不死”,比如,原来的大学搬走后,可协商转让给中小学使用;有些空置的办公楼可改为商务楼或廉租房。“可政府就是不干这些‘傻事’,而是炸楼把地卖给开发商。”

很多时候,一个个画着圆圈打着叉的“拆”字背后,还隐着另一个字:利。多数“短命建筑”的背后,都有房地产开发的身影。

一位建筑学家不禁痛心地说,“短命建筑”是老话题了,这几年两会年年提,批评声一片,可地方政府还是 “比谁拆得快”,刹不住车!

该回应的也回应了,一切看起来是那么地“美好”,无论它凝聚了多少人的心血和汗水。有些人就是看不到。

一位市民不由为此感叹,“短命建筑”逸夫楼,或许只是一个“逗号”。

责任编辑:朱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