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杂食动物 文友读了我的《新年想长肉》,立马微信讥讽我是矫情,还说,你就读你的书,长你的肉去吧,看不把你读成瘦猴,也得读成照片。看看,朋友这话也够损的。当然,都怪我,守着肥人不能说胖啊,可俺是聪明加糊涂,自己找的难堪啊。 读就读吧,总还不至于读书瘦成了照片。新年前,一直在重读《文化苦旅》。真是常读常新。倘若余秋雨老师不熟悉中国书法史,不懂文房四宝的渊源,对历代书法大家的书法艺术没有比较研究,就难以写出趣谈中国书法艺术的《笔墨祭》。一篇写文化心态的《上海人》,就可感悟到他对上海人从草根文化到文化大儒的追踪与研究。我去过庐山,游历过三峡,可除了记述游历的几笔辛苦,也没有特殊的感受可叙述。而余秋雨笔下的《三峡》《庐山》《都江堰》,粗写景物,交代背景,篇篇阐发出厚重的人文情怀,且读起来不沉不涩,引人入胜。这其中的秘籍,除却行文艺术,更重要的是他对史实的详尽把握和精巧剪裁。没有积累,没有提前涉猎相关资料,就不会有触景生情和凭古幽思。 京城创作颇有成绩的文友尹樾老师,忽然迷上了国学中医。他不仅买专业书,粗懂望闻问切,还要拜师,拜有名望的老中医。难道他想从媒体行业退休后,要投笔从医不成?这天,一谈及新年的创作计划,我恍然悟了——他在为新的长篇做准备。 联想到了本地作家、老教育局长张维明,临去美国作教育考察前,他去书店,去图书馆,将有关美国中学教育,乃至著名教育家的著作,甚至几代美国总统的传记,搬回家近三十本,阅读了半年,摘录了数万字的资料。去美国考察二十天,回来一年后,出版了教育随笔集《旅美杂记》,省市的报刊都给予了报道。这也是张老师博览群书,广泛积累,融合了考察成果的收获。 上面的成功案例,无不是才气加博览群书的结果。于是,自己就有了做杂食动物的念想。 新年元旦,与挚友翠竹白云赴龙湾赏完腊梅,急匆匆赶赴一场画展的赏析。身在全国书画之乡,对书画耳濡目染,不说懂,也知道一点常识,正所谓没吃过驴肉,还没见过驴儿市上叫?可面对京城来的杨平老师的变形风格的画作,那一幅幅变形写意人物,那一帧帧变形城镇风物、海滩万象,真让人眼花缭乱。最早见过唐勇力、侯国良的变形人物写意,只留下了丑陋的印象。杨平老师将街巷风情、人物车马都变形展示,就让人十分费解。这毕竟与常人的审美情趣难以对接啊。当我追问其变形画的渊源,以及发展传承的轨迹,杨老师的解答似乎模糊,也许我没听懂,但变形艺术手法,就等同于文学上的夸张手法的比喻,让我似乎明白了道理。而这在东西方美术史概略上,似乎找不到记载。倘若要我些涉及绘画方面的文字,就会暴露出自己的短板来。 由此回想起高中时,学校领导跟邻校来客介绍我琴棋书画无所不懂,听的我就像被当众抽了一耳光,立时羞得面红耳赤,只差钻地缝了。因那时初出大学校门的我,除了粗懂汉语言文学,什么琴棋书画,都是实实在在的盲啊。当时,学写散文,除却身边熟悉的学生校园,外面的世界还真不敢触及,问题就出在孤陋寡闻,唯恐写起来捉襟见肘,出丑见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