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律师名博

旗下栏目: 律师名博

唐太宗薄葬令藏何猫腻_川湘子

来源:法律博客 作者:廉政学者川湘子的法律博客 人气: 发布时间:2016-11-20
摘要:导读: 在京城五品以上的官员以及勋臣、贵戚之家,可以厚葬,只要奏报皇帝,就能免除厚葬检察定罪。这就告诉我们,在封建王朝,即使人死了也有按尊卑贵贱等级的一整套丧葬制度,不得僭越。 自古以来,人们对后事的安排,一种是厚葬,一种是薄葬。历代帝王

导读:在京城五品以上的官员以及勋臣、贵戚之家,可以厚葬,只要奏报皇帝,就能免除厚葬检察定罪。这就告诉我们,在封建王朝,即使人死了也有按尊卑贵贱等级的一整套丧葬制度,不得僭越。

11930005f304223d449c

自古以来,人们对后事的安排,一种是厚葬,一种是薄葬。历代帝王利用他们手中的权力,厚葬最为突出。

据史载,从宋文公开始厚葬,此风一开,越演越烈。坟墓越垒越高,坟坑越挖越深,棺椁做的越来越讲究,用上好木材,漆了一层又一层,死人穿的衣服一套有一套,墓中放的金银财宝越来越多,眼耳鼻口中塞的珠宝、玉石、贝之类越来越讲究。秦始皇的骊山墓,驱使数十万刑徒修筑,用鱼膏作蜡烛,泻水银为江海,埋葬的金银财宝不计其数。汉朝皇帝从即位起就开始为自己筑陵,短者十余年,长者多达几十年,用全国三分之一的赋税修建皇陵。汉武帝的茂陵修了五十年,陵里的金银财宝等都装不下了。许多贵族官僚也是穷奢极侈地大办丧事,不少平民受统治阶级厚葬风气影响,为父母办丧事也不惜倾家荡产。

历代一些有识之士,坚决反对厚葬,主张薄葬,并身体力行。古代一些帝王也规定了节制丧葬的方法,下发诏令明确规定禁止厚葬。

贞观十一年(637年),唐太宗下《薄葬诏》,明令实行薄葬,并对违反薄葬者治罪。《全唐文·卷七》载有唐太宗的《薄葬诏》,诏文要求人们破除丧葬老传统,认为厚葬既不利于生者,也无益于死者,理当惩处革除。他明令:王公以下以及平民百姓,丧葬的物品凡是违背法令规定的,明确加以检察,随同罪状予以定罪。在京城五品以上的官员以及勋臣、贵戚之家,丧葬情况要上奏朝廷。

唐太宗在丧葬风俗方面兴利除弊,在当时和历史上具有积极意义。厚葬习俗根深蒂固,唐太宗兴利除弊实属不易,这种举动是值得肯定的。然而,令人深感遗憾的是,唐太宗对自己的薄葬主张和法令却没有身体力行,并成为历史上帝王厚葬的一个典型。他在对待丧葬问题上做了三件事,是耐人寻味的。

119200052a966ac0b6f2

其一,并非薄葬父亲。据《旧唐书·虞世南传》记载,贞观九年(635年),唐高祖去世,唐太宗下诏按照汉高祖长陵的规格,下葬务必隆重优厚。当时,修筑皇陵的限期十分急促,服役的民工也非常疲劳。这时,秘书监虞世南上书劝谏,希望唐太宗薄葬唐高祖。虞世南的奏疏上报后,唐太宗没有答复他。虞世南再次上疏劝谏,当时也有一些公卿大臣上奏疏,请求唐太宗遵守高祖皇帝丧葬务必从简办理的遗诏。唐太宗将此事给有关衙门详细讨论后,决定将高祖皇帝的陵墓规格有所降低。今有史家说唐太宗对父亲“不孝顺”,薄葬唐高祖,其实不然,只是“制度颇有减省”而已。

其二,有悖长孙皇后薄葬初衷。据《旧唐书·文德皇后长孙氏传》记载,贞观八年(634年),长孙皇后随从唐太宗至九成宫后,开始患重病。临死前,与唐太宗诀别。她说道:“我活着时对时代没有益处,现在要死了,不可多花钱厚葬。况且丧葬就是埋葬,不想让别人看见。从古以来的圣人贤人,都是崇尚节俭薄葬的,只有荒淫无道的时代,帝王才大规模的修筑皇帝陵墓,劳民伤财,被有识之士视为笑柄。我请求陛下在办我的丧事时,根据山势埋葬,不需要另起坟墓,不要用内棺和外椁。所需要的服用器具,全用木材和瓦制成,用这样节俭丧葬的方式为我送终,就是不忘记我了。”贵为唐代“第一夫人”的长孙皇后,是完全有资格、也有条件要求丰殓厚葬的,但她却一再要求俭薄送终,难能可贵。贞观十年(636年)六月,长孙皇后病逝,同年十一月安葬在昭陵。

那么,唐太宗有没有按照长孙皇后遗嘱将她薄葬呢?长孙皇后逝世后,唐太宗遵其遗愿,将她葬于今陕西省礼泉县城东北22公里的九嵕山,并亲自撰文刻石,赞扬长孙皇后“节俭薄葬”的高风亮节。如果就此看来,唐太宗是忠实地落实了长孙皇后要求薄葬遗愿的。其实不然,表面看来,似乎首先提出“因山而葬”的是长孙皇后,唐太宗只不过是遵照了皇后遗言选择了九嵕山而已。实际上,在长孙皇后驾崩之前,唐太宗就已选定了九嵕山日后作为自己与皇后的陵墓,只不过是皇后先崩,于先说出了她与太宗商量的归宿之地。从唐太宗撰文刻石中道出了玄机:“朕之本志,亦复如此”,指的就是“因山为陵”并选择九嵕山作为他和皇后的陵墓,都是由他决定和选定的。

唐太宗为什么要选择九嵕山作为他和皇后的陵墓呢?照唐太宗的说法,是为了节俭和防盗。其实这两点,只是其选择陵址必备条件之外的附加条件,而必备条件就是,九嵕山的地理环境完全符合古代陵寝堪舆所谓的风水条件。当时选取九嵕山险峰造陵,从山下到山腰的墓室之门,要经由“悬绝百仞”的栈道才能到达,造好之后拆去栈道,显得孤耸回绝,雄浑巍然,更显帝王气魄,并且可以防止盗掘。事实上,昭陵建筑并非俭约,而是十分奢华。整个陵园方圆几十公里,气势壮观雄伟,是以往帝王陵园所无法比拟的。昭陵选取九嵕山的峻峰凿山建陵,由此开创了唐代帝王“因山为陵”的先例。

其三,唐太宗厚葬自己。杜甫在《重经昭陵》一诗中描述了昭陵辉煌壮丽的景象:“灵寝盘空曲,熊罴守翠微。再窥松柏路,还见五云飞。”由此可见昭陵雄伟的构建形式。昭陵位于陕西省礼泉县东北22.5公里的九嵕山上。从贞观十年(636年)开始营建,至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入葬方完成,历时13年,花费的人力、财力可想而知。昭陵“因山为陵”,陵寝位于九嵕山南面山腰,居于整座陵园北部最高处,显得气势十分雄伟。陵墓营造工程浩大,布置精心,建筑辉煌。据《唐会要》说,昭陵“因九嵕层峰,凿山南面,深七十五丈,为玄宫。缘山傍岩,架梁为栈道,悬绝百仞,绕山二百三十步,始达远宫门。顶上亦起游殿”。并据文献记载,昭陵因山凿石为玄宫,从埏道至墓室深230米,前后安置了五道石门,规模宏大。墓道用3000多块大石块砌成,每块石头有两吨重,石与石之间相互铆住。据说五代时军阀温韬进入昭陵玄宫,说玄宫里“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

那么,怎样解释唐太宗明令薄葬,而自己及皇亲却不身体力行实行厚葬呢?其实,这正是封建王朝的特权思想或皇权思想的突出体现。

责任编辑:廉政学者川湘子的法律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