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随着“长征路上奔小康”河南网络媒体“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的启动,来自新闻网站、移动新媒体的编辑记者们也各自开始了探访革命老区,挖掘长征故事的征程。在罗山县铁铺镇,他们又经历什么新故事?请看发自一线报道。
蒙蒙细雨中,重走长征路 编辑记者对红军夜宿宋书仁家的故事很感兴趣 媒体记者关注高宏周种植板栗的收入情况 中国搜索信阳9月28日讯 随着“长征路上奔小康”河南网络媒体“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的启动,来自新闻网站、移动新媒体的编辑记者们也各自开始了探访革命老区,挖掘长征故事的征程。他们走近普通百姓,以各自不同的视角,讲述着长征路上的新故事。 在罗山县铁铺镇何家冲,王传伟老人成了媒体关注的焦点。王传伟老人生于1928年,经历了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虽然已经89岁的高龄,但谈起红二十五军当年长征的历史,他依然精神矍铄。因为老人的方言比较重,人民网记者徐驰坐在老人身边仔细的倾听,详细的记录。大河网记者宋向乐,在文章中转述了王传伟老人对当年老百姓和红军并肩作战的描述。老人说:“当时何家冲有一千多口人,村四周都是原始森林,有利于红军打游击战争,所以在那个时候每个月都会有战争发生。国民党军队曾对村子进行过多次围剿,见到村民就问‘共党在哪里’,老百姓回答的稍有不慎就要挨打。那个时候红军的装备不好,所以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到森林里面,国民党军找不到红军就到老百姓家去搜。” 除了关注历史故事,编辑记者们还将目光放在了革命老区的新风气、新面貌上。位于罗山县灵山镇的董桥村王大湾,是美丽乡村试点村。这里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有保护完整的明清民居,有信阳毛尖特色产业,还有丰富的鸟资源。“在村中,农家小楼一栋接着一栋,楼前有溪水潺潺,楼后有绿树成荫,时不时还能看见几只鸭子排着长队在溪边散步……”“站在村口放眼望去,一片绿色葱茏,竹林密布,空气中弥漫着水雾和绿植的混合香气。这里的自然环境真好呀!”这分别是洛阳网记者郭瑛和映象网记者王芳菲对王大湾的第一印象。 56岁的村民高宏周,一家四口人,两个孩子在外打工,老两口在家种植茶叶、板栗和水稻,一年下来存收入在15000元左右。如今高宏周家盖起了两层小楼,里面装修精致,引得编辑记者们一阵称赞。大河网记者宋向乐写道:高宏周指着门口盛开的鸡冠花说,“现在的生活就像咱家门口冒起来的这些鸡冠花,美了很。” 随着采访的深入,不畏艰险的长征精神和革命老区村民积极向上的风貌也不断激励着采访团的编辑记者们。9月27日,采访团来到信阳市浉河区东双河镇。此时天空飘起的蒙蒙的细雨,道路也开始变的泥泞,但大家寻访的脚步并没有因此而停歇。细雨中,大家重走了王家店红二十五军越过平汉铁路的一段小路;下午大家又奔赴驻马店市泌阳县,在红二十五军长征进入泌阳界的盘古乡响水坡,编辑记者们见讲解员冯建海没有打伞,于是也都冒着小雨倾听。 《红二十五军在泌阳秋毫无犯 一晚上让村民爱上他》,这是猛犸新闻客户端记者宋迎迎在描写红二十五军经过泌阳县盘古乡二郎村时所用的标题。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听82岁的张长聚老人和72岁的宋书仁大爷分别讲述了当年红二十五军夜宿二郎村的故事。“红军刚来的时候,大伙还都提心吊胆的。可是红军见乡亲们很亲,个个都大爷、大娘,叔叔婶子叫得亲切,大伙也都放心了。”张长聚说,因为当时自己还小,这都是后来父母告诉自己的。 而在宋书仁家,一个班的战士还住在了他家里。据宋书仁听爷爷说,当时的红军只是说借宿,什么也不要,也不让村民做饭,只是啃自己带的干粮。“到了第二天走的时候,村民们宰了一些牛羊送给红军,但他们死活不要,后来没办法全部按市场价给村民结算了钱。”讲到最后,宋书仁用“仁义”总结了当年爷爷们对长征红军的评价。(中国搜索 刘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