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郑州城中村改造12年,百余村庄陆续被拆,如今郑州三环以内已很难再见城中村。据不完全统计,郑州城中村改造涉及约30万村民。村没了,住进了小区,步入“后城中村时代”的30万村民,如何变市民? 村民在楼下养鸡 郑州沈庄新村社区高楼之间的绿地上,种上了红薯和蔬菜 城中村改造:诞生数以万计百万富翁 提到城中村改造中的村民,人们最直接的印象是“一夜暴富”的神话。 卢元磊便是这个神话的主人公之一。今年41岁的他,是郑州首批城中村改造回迁的村民。2012年,他正式回迁到新村社区。与身边其他城市居民相比,他说,总有一种“优越感”。 3年前,按照村里的拆迁安置方案,原房屋3层(含)以下按1∶1赔付,或按市场价补偿,3层以上按3∶1或4.5∶1进行赔付,卢元磊一家分得6套共计约500平方米的房子。除了家人住了2套,其他4套均对外出租,仅收房租便可年入约10万元。 另外,卢元磊的村民户口,每年至少又能入账8万元。他所在的村一共约2000余户,拆迁安置时,全村共分得12栋32层的高楼,其中1整栋楼以及临街和小区1楼的门面房均为集体所有,这些租金收入,每年都会以“红利”形式发给村民,每人每年平均可分到约2万元。 “平时不用上班,每年至少挣个18万元,吃喝穿用完全不用愁。”卢元磊说,平时没事会去澡堂里泡泡澡,和朋友们打打牌。 据不完全统计,郑州中心城区建成区共有124个行政村(含228个自然村),村民人口约30万。2004年,郑州城中村改造以来,郑州市或产生数以万计百万富翁。 没有啥技能“闲不住 :”的村民干起保洁、保安 本来能像卢元磊这样安逸生活,枣庄54岁的李家顺和老伴却做起环卫工,原因是“想干些活,可别的又不会”。 昨天上午9点多,花园路东风路口附近,李家顺左手提着垃圾袋,右手拿着镊子夹路边的纸屑。碰见熟人,会上前打个招呼聊聊天。 自枣庄去年7月改造后,他就做起环卫工。每天早上5点起床,从花费百万在东明路新买的房子里出来,提着扫帚打扫路面。 “忙碌了半辈子,习惯了!别的咱也不会,在家歇着怪不得劲!”李家顺爽朗一笑,黝黑脸庞上露出小酒窝。近30年,他在不停地“折腾”,十几岁时拿着镰刀收麦子,二十出头去城里打工,后来结婚想安定下来,买来七八头奶牛喂养,凌晨三点多挤奶,接着骑车到市里小区门口卖,上午再到黄家庵北边割草,日日忙碌如此。 从2001年开始,村里闲地都被开发,李家顺把自家平房翻盖成两层,几年后再借钱盖到6层,靠“吃房租”生活,房租从100多元涨到五六百,月净入超万元。扫楼梯、换灯泡,也算有事做。 城中村改造打破了习惯的忙碌,拿到五六十万补偿款,不愁吃喝,一家每个月还有近万的过渡费,未来还有8套安置房。窝在家看电视的日子没几天就受不了,“心里空得慌,得找点事干,可也没啥技能,和老伴一拍即合,去扫大马路吧!”他的儿子没啥技能,去给一家公司看管仓库,而村里做保洁、保安的不在少数。 “现在想买啥都能买到,却没了当年一个月吃顿肉的满足感。”李家顺念叨着独家小院时,能种上几棵荆芥,拌在捞面条里的清香味道。 李家顺专门在阳台摆上几个木箱装满土,前几天刚撒上上海青籽,昨天中午回家一看,嫩苗冒头了。 “老习惯”难改:高楼里种菜养家禽 城中村经过改造消失了,村民住进了高楼,一些“老习惯”也被带了过去。走入一些安置小区,仿佛又回到了过去的“城中村”。 沈庄新村社区是原沈庄村的拆迁安置小区,2013年底,1900余户居民全部入住。昨天,记者走进该小区发现,楼房门洞墙上贴满租房、饭店、理发店等各种广告,昔日城中村中常见的霓虹灯广告牌,在新小区仍清晰可见。小区中有3处空地,被人搭起简易房,开成了饭店和小卖部。路边多处绿化带被毁坏,有些里面被种上青菜和红薯。其中一处绿化带,被人在四周扎上篱笆,篱笆里种一棵葡萄树,还养了约20只大白鸭。 小区南侧有两栋居民楼,两栋楼间约1米宽的地面铺满了垃圾,从中传出阵阵恶臭。两栋楼中间住户的窗玻璃上,沾满了污浊的水渍痕迹。附近居民称,这些垃圾均是楼上居民直接从窗口扔下来的。 小区的脏乱差,物业为何不管?该小区物业公司相关负责人张先生介绍,作为安置小区,房屋多被村民向外出租,“村民收了租户物业费,却不交给我们。”张先生说,物业公司向村民收物业费,但一直收不上来。目前,小区居民已欠下公司两年共计700多万的物业费。 对小区的管理工作,张先生说是“有心无力”,搭建简易房、乱倒垃圾、乱贴广告、毁坏绿地等行为,他们均多次制止,但小区居民却不予理睬,曾多次与居民发生冲突,还报了警。 昨天,记者走访燕庄新区发现,该小区也存在类似情况,为此,小区物业也先后换了两三个。租客刘先生称,他租住的安置小区内,有时居民家中办红白喜事,会随意搭棚放鞭炮,让他很不适应。 为了可持续:年轻人选择自食其力 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仍需要通过发展来解决。城中村改造后的村民生活如何可持续,也应遵循这个逻辑。 徐欢是在西韩砦城中村长大的90后女孩,如今,西韩砦村成了一片废墟,而她已是4个月大宝宝的妈妈。 “算起来拆了整整一年,每次路过等待开发的西韩砦,总有种老家没了的失落。”在徐欢脑海里,城中村是她的童话王国,小时候全村小伙伴放学后聚在一起玩耍,小巷胡同多很适合捉迷藏,经常玩到天黑才回家。城中村还是“万花筒”,想要任何东西都能买到,美味小吃更是尝了一遍。 说是村庄,徐欢从小没见过农田,熟悉的是家里拆房建房的步伐从没停过,从平房到两三层到五六层,一些熟悉的长期租户常逗她耍。 去年改造补偿,徐欢一分钱也没问爸妈要。同村里,也有一些当年的小伙伴闲在家里,享受着“拆二代”的安逸,但徐欢大学毕业后,仍应聘到一家服装厂做基层管理。 一次,家人坐在一起吃饭,爸爸说:“家里有的最后还是你们的,但你现在还年轻,不能窝在家里,要多出去闯一闯,否则生活就没了价值。” 徐欢的老公是一位南阳到郑州打拼的“郑漂”,过去曾住过5年城中村,如今贷款在玉凤路买了房,还添了辆车。尽管每个月需要还四千多元房贷,压力不算小,但他们还是觉得应该自己承担。 昨天中午,徐欢把哭闹的宝宝哄睡后,转过头轻声说:“我算是城中村成长起来的一代,我的孩子出生在城市里,等他长大,将会是名副其实的郑州城里人。” 再过几个月产假休完,徐欢打算继续工作,“生活要考虑可持续,我要给孩子留下奋斗的影子,将来他才能学会自食其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