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司法制度

旗下栏目: 法理学 宪法学 行政法 刑法 民商法 经济法 诉讼法 司法制度 国际法

浅析民事行政检察监督理念的发展趋势/王永刚

来源:新浪网 作者:介子推 人气: 发布时间:2013-12-22
摘要:修改后民诉法将第14条由“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修改为“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看似只是“审判”与“诉讼”简单的两字之差,实质上却从概念角度厘清了民事检察监督的范围,标志着民事诉讼检察监督基本原则的新发展。
修改后民诉法将第14条由“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修改为“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看似只是“审判”与“诉讼”简单的两字之差,实质上却从概念角度厘清了民事检察监督的范围,标志着民事诉讼检察监督基本原则的新发展。在探讨、实施这一制度的同时,正确审慎民事检察的职能定位和监督理念很有必要。
一、正确认识修改后民诉法对民事抗诉制度的新规定
修改后民诉法仍然把抗诉作为主要的监督手段,但更加突出了检察机关对公权力的监督,突出了对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注重了监督的科学性、有效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扩大了民事抗诉的范围。修改后民诉法首次将调解、执行纳入了抗诉范围。修改后民诉法第208条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本法第二百条规定情形之一的,或者发现调解书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提出抗诉”。第235条规定:“ 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执行活动实行法律监督”。这两条规定改变了过去只能对生效的判决、裁定进行抗诉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抗诉的范围,民诉法的这一授权,一方面是客观现实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检察机关更好地履行职责。
2、增加了当事人申请抗诉的新规定。修改后民诉法第209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检察院申请检察建议或者抗诉:(一)人民法院驳回再审申请的;(二)人民法院逾期未对再审申请作出裁定的;(三)再审判决、裁定有明显错误的。人民检察院对当事人的申请应当在三个月内进行审查,作出提出或者不予提出检察建议或者抗诉的决定。当事人不得再次向人民检察院申请检察建议或者抗诉。”这意味着民事检察工作重点虽然是对公权力进行监督,但同时也兼有救济私权的作用。
3、规定了检察机关在办理抗诉案件中具有调查权。《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抗诉案件办案规则》第18条虽规定检察机关有权实行调查的四种情形,但多年来的司法实践中,检、法两家认识不一,导致检察机关调查权难以行使,这次民诉法修改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修改后民诉法第210条作出规定“人民检察院因履行法律监督职责提出检察建议或者抗诉的需要,可以向当事人或者案外人调查核实有关情况。”
4、改变了单一的抗诉监督模式。修改后民诉法第208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同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本法第二百条规定情形之一的,或者发现调解书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可以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并报上级人民检察院备案;也可以提请上级人民检察院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各级人民检察院对审判监督程序以外的其他审判程序中审判人员的违法行为,有权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这一新的规定,不仅是近年来司法改革成果的体现,更是司法实践的需要。多元化的监督方式对加大检察机关对民事诉讼的监督力度,增强监督的效果,都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准确把握民事检察的法律定位
修改后民诉法虽然初步确立了多元化民事检察监督格局,但抗诉仍然在民事检察工作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不仅是因为检察机关有着长期办理抗诉案件的丰富经验,也因为目前抗诉仍然是诸多法律监督手段中最具有刚性、相对最完备的。如何按照修改后民诉法要求做好抗诉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认真贯彻执行全国第二次民行检察工作会议精神,准确把握民行检察工作的法律定位。
1、强化职权意识,狠抓程序违法、渎职审判、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等案件的抗诉工作。民事检察是对公权力进行监督,检察权的行使应当是积极的、主动的,检察监督不应当以当事人的意志为前提,而应当以审判诉讼中是否存在渎职违法行为损害司法公正与法律权威为基础。检察机关应当以修改后民诉法实施为契机,转变工作思路,强化职权意识,增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着力提高检察人员发现渎职违法审判的能力,变被动监督为主动监督,变等案上门为主动出击。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抗诉启动再审的必然性会直接影响到当事人的私权。检察机关如何在维护公权纯洁性同时,兼顾私权自治原则,这是办理民事抗诉案件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2、积极受理当事人抗诉申请,依法保护好当事人的诉权。当事人向检察机关申请抗诉,这是修改后民诉法赋予当事人的诉权,检察机关要认真按照民诉法的规定,切实保障当事人这一诉权的实现。当事人申请抗诉案件的办理,应当不同于依照职权抗诉案件的办理。一要严格把好受理关。只有符合民诉法第209条规定的三种情形,检察机关才能受理其申请。对于检察机关已经抗诉过的案件,当事人也不能再申请抗诉。二是把好审查关。检察机关应当及时审查,在法律规定的时限内作出是否抗诉的决定。三是把好质量关。对符合修改后民诉法第200条规定关于当事人申请再审情形之一的,应当作出抗诉决定,对于不符合抗诉条件的,应当做好释法说理息诉工作。
3、把握监督与抗诉的不同,处理好抗诉和其他监督手段的关系。长期的民事检察实践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把抗诉等同于监督,认为民事检察监督就是抗诉。修改后民诉法已经较好解决监督格局多元化问题,明确了民事检察监督并不等于抗诉,抗诉只是监督手段的一种,除抗诉外,民事检察监督工作还可以通过检察建议、再审检察建议、息诉和纠正违法行为等方式进行。据此,要彻底否定把抗诉和监督等同的错误说法,纠正将当事人申请抗诉表述为当事人申请监督的做法。
三、提高民行监督能力应树立科学的理念
民行检察工作是检察机关一项重要的法律监督工作,提高民行法律监督能力,应当确立五个理念。
(一)居中审查理念
居中审查是指审查民事行政案件时,检察机关针对的是法院的诉讼活动,而不是针对具体的民事争议。作为监督者,其地位是居中于申诉人和人民法院之间,不代表某一方的利益。它以事实和法律作为衡量、判断案件的基础,以纠正错误的裁判、维护司法的公正为宗旨。确立居中审查理念,就应当做到“四不”:不是当事人的代理人,不能有“代言”意识;不是案件的当事人,不能有“主张”意识;不是案件的调查主体,不能有“调查”意识;不是案件的裁决者,不能有“裁判”意识。
(二)有限监督理念
民事行政检察监督是一种公力救济权,其监督工作不应单纯追求实体性、终极性的裁决结果,而是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落实程序的有效控制之中,那些在当事人眼中的“误判”实际能够为法条精神与社会价值取向所容忍,民行检察监督将履行特有的说服职能,多角度全方位促使当事人接受裁判,消除可能引发的无休止缠诉。
(三)全面监督理念
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明确拓宽了监督领域、监督方式和监督对象。因此,在贯彻实施中要勇于探索对民行案件诉讼过程进行全程监督的方式;探索用民事手段解决刑事案件中的民事责任追究问题;探索用民事手段追缴被腐败官员转移到国外资产的个案操作方式;探索对行政执法活动中的违法行为进行法律监督等,并日臻完善《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抗诉案件办案规则》内容和程序,不断创新监督方式和提高监督效果。
(四)优势证据理念
民事诉讼规则是“谁主张谁举证”;行政诉讼是“谁作出具体行政行为谁举证”。民事行政诉讼首先是要求“证据充分”;其次是要求“优势证据”。在实际工作中,民行抗诉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审查人民法院裁判所依据的证据是否达到了确实、充分的程度。如果经过审查,原被告双方的诉讼请求均没有确实、充分的证据支持,或有矛盾,或相互间有否定的证据存在,则要按照“优势证据”的要求进行审查认定,这不仅是人民法院审查证据,审理民事行政案件的基本原则,也应作为民行抗诉工作中审查证据的一个重要理念。
(五)效果平衡理念
一方面,既要维护司法公正,又要维护司法权威。司法权威来源于当事人对司法裁判的认同。对于审判机关确有错误的裁判结果,依法提出抗诉或者提出再审检察建议,既是维护司法公正,同时也是对司法权威的维护;查处部分审判人员的职务犯罪,清除蒙在司法权威之上的阴影,实质上也是对司法公正的维护,对于审判机关正确的裁判,检察机关站在法律监督机关的角度,认真做好当事人的息诉服判工作,同样是对审判权威的维护。
另一方面,就是要坚持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有机统一。既要严格地执行法律,依法办理案件,又要克服孤立办案、就案办案等单纯业务观点,把民事法律和民事政策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维护公民、法人合法权益和维护公共利益、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法律上的可抗性同和谐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的现实需要结合起来,把依法抗诉、查办职务犯罪和做好息诉服判等化解矛盾工作结合起来,确保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景县人民检察院 王永刚

责任编辑:介子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