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境外司法

旗下栏目: 法制焦点 业界动态 热点案件 社会经纬 法制时评 地市司法 境外司法 立法草案 法规释义

“30年过去了,谈及这场悲剧仍心有余悸”

来源:法学学习综合 作者:孙燕 人气: 发布时间:2016-03-29
摘要:旧“石棺”(图中右侧)附近的纪念碑提醒着安全用核、和平用核的警钟要长鸣。 □ 法制日报驻乌克兰记者 史天昊 文/图 在第四届核安全峰会即将召开之际,法制日报记者27日探访了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核事故发生地切尔诺贝利,以及因核事故被废弃的“鬼城”普里皮

“30年过去了,谈及这场悲剧仍心有余悸”

旧“石棺”(图中右侧)附近的纪念碑提醒着安全用核、和平用核的警钟要长鸣。

□ 法制日报驻乌克兰记者 史天昊 文/图

在第四届核安全峰会即将召开之际,法制日报记者27日探访了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核事故发生地切尔诺贝利,以及因核事故被废弃的“鬼城”普里皮亚季。

1986年4月26日凌晨,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第四号反应堆发生了令世界震惊的爆炸,超过8吨的强辐射物泄漏。核泄漏事故发生后,直接和间接引发数十万人死亡。时至今日,周边地区居民患甲状腺癌、白血病等绝症的几率仍居高不下。

普里皮亚季今非昔比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距离基辅仅有一个半小时车程,核电站周围半径30公里的地区被辟为隔离区,进入隔离区要经过严格检查。通过检查站之后,记者首先驱车前往了著名的“鬼城”普里皮亚季。

普里皮亚季是因为处于核事故疏散区内而被废弃的城市,在1970年为了安置核电站建筑人员和工作人员而兴建。城市依傍美丽而安静的普里皮亚季河。

向导亚历山大首先展示了事故发生前的影像资料,青少年在设施完善的室内游泳馆锻炼,夜晚的迪斯科舞厅灯火辉煌热闹非凡……亚历山大说,这就是核事故发生前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活状态。

而如今这座城市的楼房年久失修、破败不堪,甚至已经坍塌,街道上树木、杂草丛生。寂静中只能听得见自己的心跳以及偶尔的鸟鸣。

在向导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了一座高层居民楼,虽然墙皮剥落、门窗破碎,但仍可以依稀感受到30年前这座城市居民的优越住宿条件。据向导介绍,网络流传的声像资料中令人毛骨悚然的防毒面罩、洋娃娃只是为了加深参观者印象的“人工造景”,这座城市中真正遗留的物品几乎被清理者处理干净了。

新“石棺”即将落成使用

随后,记者前往距离普里皮亚季2公里的核事故发生地——切尔诺贝利。

在行进过程中,记者手中测量辐射强度的盖革计数器不断发出警报,显示数值一度达到12微西弗/小时,这是危险界定标准的40倍。

发生爆炸的四号反应堆在1986年底被覆盖上了由钢筋混凝土建造的保护层,被称作“石棺”。30年过去了,记者看到“石棺”已出现裂缝,露出的钢筋已经生锈泛红。“石棺”内部仍存有数量惊人的核原料,再次泄漏的风险极大。

值得庆幸的是,2012年开始动工建造的紧邻四号反应堆的新“石棺”已经初具规模,预计明年完工。亚历山大介绍说,这座斥巨资、长165米、宽257米、高110米的新“石棺”将在2017年完工后整体平移至四号反应堆上方,连同旧“石棺”一起密封。

核安全的警示与反思

如今的切尔诺贝利,已经成为了乌克兰半开放的旅游景点,游客在提前递交申请并经过严格审核之后可以进入隔离区参观,感受30年前静止的时光,反思人类对核能的开发利用。向导介绍,每天约有1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往参观。

一名来自加拿大的游客向记者表示,30年过去了,人们谈及这场悲剧仍心有余悸,此次参观令其非常震撼,引起了他的深层思考。

今年4月26日,是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30周年纪念日,而灾难在将来的很长一段时期仍会对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国家人民的生活造成伤害。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安全用核、和平用核的警钟要长鸣于每个人的心间。法制日报基辅3月28日电

责任编辑:孙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