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0-30 13:03:52 欧盟宪法条约签署标志着大欧洲新里程碑 1957年,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领导人在罗马市政厅签署《罗马条约》,此举象征欧洲正式走上一体化的道路。47年后,欧盟各国领导人选择在同一地点签署宪法条约,其用意不言而喻。47年来,从最初的西欧六国联盟到如今的25国联盟,欧洲一体化进程已在经济的基础上逐渐向政治过渡。如今的欧盟已成为可与美国一争高下的经济体,并且是世界上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联盟。 追溯以往,欧洲曾统一在罗马帝国的权杖之下,选择在“永恒之城”罗马签署宪法条约无疑是期盼能够通过回忆“大欧洲”的历史去追寻欧洲的“统一梦”。上个世纪,欧洲经历了两次大战的腥风血雨,战后的欧洲领导人为了持久的和平与繁荣选择了一体化的发展道路。历史上,罗马曾经是欧洲统一的中心。今天,罗马再次见证欧洲人为了共同的事业走到一起。 宪法将积极推动政治一体化进程 目前,欧洲一体化进程在政治方面明显滞后于经济领域。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欧盟还不具备“充分的角色”,也很难用“一个声音说话”,这在去年伊拉克战争期间表现得尤为明显。然而,《欧盟宪法条约》的诞生在推进政治一体化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 根据宪法条约,欧盟改变了轮值主席国的轮任模式,设立了对外代表欧盟的常任欧洲理事会主席一职,其主要职能是筹备和主持欧盟首脑会议;在外交事务上,改变了目前的轮值主席国外长、欧盟负责外交与安全事务的高级代表和欧盟委员会对外关系委员共管外交的局面,未来的欧盟将组建外交部,任命欧盟外长,统管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这一宪法条约从机构设置上确保了欧盟在政治、外交、安全领域的连续性和一致性,有利于欧盟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作用。 宪法条约要求成员国毫不动摇地根据忠诚和互助的原则支持欧盟的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宪法条约写明,成员国必须尽其所能落实共同防务政策,其最终目标是发展欧盟共同防务。在防务和反恐方面,宪法条约还有类似“军事同盟”性质的条款,规定一旦某成员国受侵略或恐怖袭击,其他成员国必须提供包括军事资源在内的援助。 在事关国家主权的外交、国防、司法和税收等领域,宪法保留了每个成员国的一票否决权,分析人士普遍认为这对于实现政治一体化的目标来说仍是主要障碍。但宪法条约毕竟是各方妥协的结果,而且从欧盟发展的历史来看,一体化向来是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期内轻易突破。而推进一体化是成员国的共同意愿,因此,欧盟有望在宪法基础上逐步深化政治一体化进程。 实现一体化目标仍面临多重挑战 欧盟制订宪法的初衷是重新规范机构设置和运转机制,以适应众多新成员入盟的需要,同时促进成员国合作的深化。因此,宪法条约的签署并非显示欧洲一体化“轻舟已过万重山”。《欧盟宪法条约》的最终实施尚需成员国根据本国法律的规定予以批准。不管是议会投票还是结果更难预料的全民公决,25个成员国的审批进程都不会一帆风顺。 由于英国、法国、丹麦、波兰、捷克等成员国对欧洲一体化建设存在反对的声音,加上欧盟内部本来就有阻碍一体化发展的势力,宪法条约的前景就更难预测。就在几天前,近100名属“欧盟怀疑派”的欧洲议会议员成立了反对欧盟宪法的联盟,目标是争取在所有25个欧盟成员国都就欧盟宪法举行全民公决,以图增加宪法条约的审批难度。根据宪法条约规定,如果各成员国能在今后两年顺利完成审批程序,《欧盟宪法条约》将于2006年11月1日正式生效。如果审批过程出现“麻烦”,那么即使宪法条约最终得以实施,也势必会影响欧盟机制运转和欧洲一体化进程。 另外,欧盟今年5月扩大后,10个东欧新成员与老成员在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巨大差距需要欧盟设法努力弥补,使形式上的一体化转变为实质上的一体化。而且,经济缺乏活力已使欧盟雄心勃勃的经济发展战略面临失败的可能,“老大难”土耳其的入盟问题也遭遇种种阻力,还有巴尔干地区融入欧盟等问题,这都是干扰欧盟发展的因素。总之,欧洲一体化进程仍然面临着多重挑战。
法治动态检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