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业界动态

旗下栏目: 法制焦点 业界动态 热点案件 社会经纬 法制时评 地市司法 境外司法 立法草案 法规释义

司法体制改革知难而进全面推开(2)

来源:法学学习综合 作者:秦晶 人气: 发布时间:2016-08-02
摘要:司法活动的亲历性,要求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但长期以来,我国司法机关内部形成了一套行政化的工作机制,导致审者不判、判者不审,既违背了司法的亲历性规律,无法保证司法公正,也难以追究错案责任。 只有

  司法活动的亲历性,要求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但长期以来,我国司法机关内部形成了一套行政化的工作机制,导致审者不判、判者不审,既违背了司法的亲历性规律,无法保证司法公正,也难以追究错案责任。

  只有构建权责统一的法官检察官司法责任制,将司法权真正放给法官检察官,才能保障“谁办案谁负责、谁决定谁负责”目标的落实到位,实现公正司法。

  吉林法院对独任法官放权到底,促进简案快审;对合议庭还权到位,推动繁案精审;让审委会职能归位,加强审判指导;让院领导带头办案,增进改革认同。并系统实施了以主审法官为核心的合议庭主导办案制度,改变了以往层层把关、逐级审批方式。

  吉林省检察院则通过大部制改革“拆庙减官”,对影响制约检察权公正高效运行的问题进行“清障式”梳理,“一揽子”破解难点,将原来34个局(处室)大胆整合为“九部一委”,各机构职能区分度显著增强,责权更加明晰,中间层级减少,办案流程简化,改变了过去“决者不查,查者不决”的情况。

  面对新收案件大幅上升态势,各级法院通过深化司法改革,科学配置审判资源、完善审判权运行机制,实现了收结案良性循环。吉林全省员额内法官人均结案数同比提高近一倍,上海法院直接由独任法官、合议庭裁判的案件所占比例达99.9%,浙江各试点法院院庭长承办案件数量比去年同期平均增长85%。

  改革正向作用逐渐凸显

  随着各试点省区市司法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一些重要领域的“绊脚石”逐个被踢走,一些关键环节的“肠梗阻”纷纷被消除,试点成效显著,正向作用突出。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行政庭审判员陈振宇,2009年博士毕业后便进入上海高院工作,去年8月经严格遴选入额,成为上海高院入职时间最短的入额法官。

  在陈振宇看来,司法体制改革是对法官自身审判能力的再确认、职业蓝图的再描绘,也是对职业尊荣的再塑造。在上海,很多亲历司法改革大潮的法官检察官都认为,在司法改革中年轻人并没有“就地卧倒”,反而成为改革的最大受益者。

  2015年是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李梅梅从业的第11个年头,焦虑和压力从未如此之大——因为要办的案件实在太多了,而且越来越多。上一年,她共办理公诉和批捕案件331件,最多时手上未决案件达二三十件。

  而去年5月至今年5月的一年时间里,虽然办理公诉、批捕案件增加到了535件,李梅梅却感到“工作比以前轻松了”。

  原来,顺德区检察院配齐配强司法辅助人员,其探索的“1(入额检察官)+2(检察官助理)+0.5(书记员)”的全新办案组织、率先试点电子卷宗、远程视频审讯等一系列改革,让她办案更加从容。

  同样在改革后,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法院员额法官人均结案数达到每年212.5件,比改革前增加了133.5件。其中,有87%的案件在一审息诉服判,较改革前提高了1.4个百分点。

  权威人士指出,经过两年试点,司法责任制改革成效逐步显现,符合司法规律的体制机制逐步形成,优秀人才向办案一线流动趋势明显,司法队伍活力不断迸发,司法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水平正在提高,办案质量效率稳步提升,人均结案数、当庭宣判率上升,案多人少矛盾缓解,上诉率、发回改判率下降,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

  据统计,试点法院检察院一线办案力量增加20%左右,85%以上司法人力资源配置到办案一线;有的法院入额法官年人均结案增加200多件,一审服判息诉率提高10多个百分点;有的法院在收案增长40%左右的情况下,通过改革,结案增长60%左右。

  一起盗窃手机的案件分到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刘莉手上,原本在公安侦查阶段承认犯罪事实的嫌疑人,突然改口称手机不是偷的是买的,讯问笔录签名也不是他签的。本案有作案工具等物证,要是以前,刘莉会直接给出批准逮捕意见,至于捕与不捕,由检察长审核把关并决定。

  现在,捕与不捕由承办检察官说了算。为了进一步查实案情,在短短7天期限内,刘莉先是将笔录送到技术部门进行鉴定,又对嫌疑人进行测谎,直到最终结论出来后,才对嫌疑人作出批准逮捕的决定。刘莉坦言:“权力大了,责任也更重了,一点马虎不得。”

  “有权必有责,权责应一致”,多地试点法院检察院在落实司法责任制过程中,切实做到了“权力增大的同时,监督也要跟得上”。

  作为渝中区检察院的53名检察官之一,今年33岁的李舰洲拥有改革前所不拥有的多项职权,但他清醒地意识到,权力的增多也意味着责任的加重,“现在每天晚上躺在床上脑子里都在一遍遍地过案子”。

  明晰的责权,有效的监督,改革后真正落实了“谁办案谁负责”,法官检察官的权力大了,办案的责任意识也有了较大提升,办起案子来比以前更“较真”了,实现了办案由“过得去”到“过得硬”的巨大转变。

  “特别是在签发裁判文书时真正感受到了‘落笔千斤重’,一旦出错,法袍很难再穿下去。”吉林省东丰县人民法院民二庭员额法官鄂义飞时刻用“处处过得硬”要求自己。

  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孙潮介绍说:“贵州法院改革后,法官自行签发裁判文书率达99.9%,2015年全年没有发生一起法官错案追责。”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兼司法体制改革办公室主任郭伟清说:“司法体制改革就是要让法官更像法官,让法院更像法院。”

  随着司法人员职业保障制度的健全和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的逐步推进,许多一线法官检察官说:“改革后,我们的职业尊荣感增强了,办案劲头也比以前更足了。”

  当前,司法责任制改革正处于全面推开的重要时刻。2016年是司法体制改革的关键之年、攻坚之年,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部署的司法体制改革任务,大部分要在今年完成。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不难预见,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必将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开启中国司法新的辉煌,让公平正义的阳光普照!

  法制网北京7月31日讯

司法体制改革知难而进全面推开

责任编辑:秦晶

司法体制改革知难而进全面推开

0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 共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视频推荐

责任编辑:秦晶

上一篇:基层反贪检察官办案如何排除地方干扰

下一篇:没有了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