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资料显示,早在2014年,就有网友发现自己的天猫账号成了“黑号”,抢红包等优惠活动从此与自己彻底无缘,当时甚至还有测试自己账号是否已被“拉黑”的软件在网上流传;2015年,也有某电商平台被不少网友吐槽开启了“黑号”政策,虽然多个电商平台从未对此进行过官方回应,但“黑号”政策似乎成了大家心知肚明的规则。 “平台这样做,一方面是处于自身运营的考虑,一方面是出于对大部分用户的考虑。”电商专家鲁振旺告诉法治周末记者,“以优惠券或者红包为例,电商平台的初衷是为了刺激更多的用户来消费,但是有一些用户,其中还包括黄牛,仅仅是为了抢优惠券,本身并不会用这个来平台消费,他们或者是抢来不用,或是大批量抢购然后倒手,这对其他真正有能力消费的用户造成了影响,同时也对企业的成本产生了影响。” 鲁振旺表示,具体到平台来说,部分用户利用其运营漏洞捡便宜,这些用户很有可能会被后台归为低利甚至负利,所以会限制其参加优惠活动,从企业盈利的角度来说,此举是能被理解的。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吴景明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如果电商企业从盈利角度出发,存在默默限制一些用户的行为,而从法律层面来讲,这些用户的行为并没有违反相关的法律规定,那么电商企业在不告知用户的情况下对其进行限制,就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 “最好的办法,就是提前制定规则,并且对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告知;并且开通申诉渠道,处理那些被误判的用户的诉求。”吴景明说。 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如果平台提前制定规则,并且告知用户,会极大影响用户的热情。 “如果平台告诉用户:总买便宜薄利的商品,就会被归为低利甚至负利的级别,并且有可能部分行为会受到限制,我估计很多用户都难以忍受。”这位人士表示,如何不违反法律规定,又能有效杜绝投机取巧的用户行为、同时挖掘高利客户,是一个很难平衡的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