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高考考生脸上灿烂的笑容,折射出国家科技城“幸福教育”的独特魅力 (绵阳日报记者 苏东华 摄) 6月22日,今年高考成绩揭晓,四川绵阳再次吸引了人们的目光—— 全市本科硬上线人数33752人,较去年增幅达4.65%;本科硬上线率达68.67%,较去年增加4.37个百分点。其中,一本硬上线达17183人,一本硬上线率34.96%。普通高考本科硬上线率、本科硬上线万人比再创新高,续写了绵阳高考辉煌新篇章。 高考,不只是对学业水平的“检阅”,更是对一个地方基础教育水平、素质教育实施成效的“检阅”。今年是《四川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实施方案》实施的第一年,普通高考分步使用全国卷、恢复外语听力考试等改革开始实施,这一优异的答卷,再次彰显了国家科技城、读书之城的魅力。 成绩振奋人心,也绝非偶然。深入探寻绵阳教育的奥秘就会发现,绵阳高考的骄人业绩,并非“天上掉馅饼”,也非来自于“嫁接”与“速成”,环境好、机制活、底子厚,上下齐心,各方给力,铸就了辉煌。 坚持优先发展 教育是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关系着民生,也关系着发展。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始终从全局高度和长远角度谋划绵阳教育的未来。 去年11月,市委书记彭宇行在中小学幼儿园调研时指出,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城和幸福美丽绵阳,建设一座“创新之城、活力之城、希望之城”,离不开教育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各级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教育工作,研究制定更加科学的教育改革发展政策措施,建立更完善的现代教育体系,提升教育质量,尤其要更加重视偏远地区、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今年“两会”上,市委副书记、市长刘超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义务教育全面实行‘三免一补’,基础教育质量领跑西部。”高考前一天,他到市招办及部分考点考场,巡查指导备考工作。《绵阳市“十三五”教育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初稿)》提出,“加快教育均衡化、优质化、多元化、现代化步伐,到2020年,在西部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全面建成西部教育强市”、“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改革,构建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教育教学体系”、“全面实现教育信息化、装备标准化,注重优质教育资源向边远薄弱学校辐射”……通过一系列改革,绵阳市建立学前教育增量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教育品牌发展、职业教育特色发展、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完善的现代教育体系。 在绵阳,社会各界心系教育,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营造出了良好环境。 每年高、中考,各部门密切配合,积极开展净化涉考网络环境、打击销售作弊器材、禁噪等专项行动,确保考试的平安顺利、公平公正;绵阳城区出租车“爱心送考”,数百辆公交车服务高考,爱心企业为考生提供免费防暑降温药品……“教育优先”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早已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 注重均衡发展 作为四川省首个将教育均衡扩展到高中教育阶段的市(州),绵阳市坚持市本级学校反哺县市区学校,采用“名校+弱校”“名校+新校”“名校+乡校”组建模式,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助力均衡发展。 去年12月,市教体局确定12所直属学校分别与综改区内8所小学、4所初中结为对子,形成帮扶关系,建立起完善的对口帮扶机制……此前,绵阳中学与北川中学、南山中学与平武中学、绵阳外国语学校与梓潼中学建立了深度合作与帮扶机制。 不仅如此,绵阳市深入实施“互联网+教育”计划,在全省率先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70%的学校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优质教育资源覆盖全市中小学,形成了教育专网全面覆盖、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教师能力快速提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新局面。绵阳被教育部科技司推荐为智慧城市建设优秀实践案例…… 这一个个实招,推动了全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今年高考表现得尤为明显:首届北川中学绵中班本科上线人数达278人,上线率94.24%,一本上线166人,一本上线率56.27%。三台、江油两县市本科硬上线9227人,为绵阳市本科上线“大盘”再创新高作出了积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