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业界动态

旗下栏目: 法制焦点 业界动态 热点案件 社会经纬 法制时评 地市司法 境外司法 立法草案 法规释义

谁为女大学生未来“要孩子”买单?

来源: 华西都市报 作者:张鑫 人气: 发布时间:2015-12-05
摘要:□纪卓瑶记者近日走访北京多所高校发现,女大学生求职时被问“你打算什么时候要孩子?”几成“必问”环节之一。很多学生发现在简历中注明“已婚已育”的女生就业成功率更高。与此形成呼应的是高校内“研究生妈妈”越来越多,有的院系就有十几个女生在校期

□纪卓瑶记者近日走访北京多所高校发现,女大学生求职时被问“你打算什么时候要孩子?”几成“必问”环节之一。很多学生发现在简历中注明“已婚已育”的女生就业成功率更高。与此形成呼应的是高校内“研究生妈妈”越来越多,有的院系就有十几个女生在校期间生子,生子现象甚至向本科生蔓延。(相关报道详见今日05版)

在当下高校,大学生结婚生育已不存在问题。但在校学生正处于长知识的宝贵年华,无疑不是选择生育的合适时机。悲哀的是,被问“你打算什么时候要孩子?”几成女大学生求职时“必问”环节,“已婚已育”女生求职成功率更高,在校“要孩子”似乎成为一种风向标。

从用人成本的角度看,女性产假和保险是企业实实在在必须支付的硬成本。比如女研究生,一般跨出校门已二十四五岁,入职一两年后,必然面临成家和生育问题。这就意味着,企业将为其承担数万元生育成本。“二孩”政策放开后,一些人还有可能选择生二孩,企业还得支付成本。因此,企业更倾向于招聘“已婚已育”女生,“研究生妈妈”越来越多也就不足为奇。

俗话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已婚已育”就业成功率虽然更高,但在校生子也将面临课业和经济的双重压力。首先是经济上的压力。由于目前高校学生公费医疗不包含生育保险,在校生子医疗费用无法报销;因无个人收入来源,抚养孩子的日常支出也是现实困难。另一个问题是沉重的课业负担。既要养育孩子,又得完成正常学业,二者兼顾更是严峻挑战。

说到底,女大学生求职时被问“你打算什么时候要孩子”,实则是一些企业不愿为其未来“要孩子”买单。一方面是一些企业规避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一方面是女大学生求职面临困境,在市场之手难以调和女大学生就业矛盾的情况下,无疑需要政府有形之手的干预。比如政策约束、引导,税收减少、资金倾斜等。只有如此,才能摆脱“大学生妈妈”蔓延的尴尬。

责任编辑:张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