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业界动态

旗下栏目: 法制焦点 业界动态 热点案件 社会经纬 法制时评 地市司法 境外司法 立法草案 法规释义

一位监狱督察的铁骨柔情

摘要:法制网记者 余东明 孟伟阳 “人人怕他,却又爱他”,这是同事对朱惠国的评价。朱惠国生前是上海市五角场监狱监审室副主任兼警务督察分队队长,今年1月12日下午,他因突发脑干出血倒在了工作岗位上,终年46岁。 今年8月,司法部追授他为“二级英模”,号召

法制网记者 余东明 孟伟阳

“人人怕他,却又爱他”,这是同事对朱惠国的评价。朱惠国生前是上海市五角场监狱监审室副主任兼警务督察分队队长,今年1月12日下午,他因突发脑干出血倒在了工作岗位上,终年46岁。

今年8月,司法部追授他为“二级英模”,号召全国司法行政干警特别是监狱人民警察向他学习。

“‘怕他’是因为在原则面前他毫不妥协,‘爱他’是因为他有一颗善良兼爱之心。这就是朱惠国同志身上难能可贵的精神,体现了他做人做事外圆内方、刚柔相济的特点。”近日,上海市监狱管理局党委书记钟杰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教育管理是监狱的主业,既要体现执法的刚性,又要兼具教育的柔性,通过准确把握执法的尺度,不断提升教育改造的水平和效能。学习朱惠国,是深入推进依法治监的需要,也是建设上海监狱系统过硬队伍的需要。”

信仰不灭

长久以来,监狱警察这一职业,社会关注度不高,容易被人忽视。而置身墙内的民警却终日面对封闭与枯燥,随时直面高压和危险。

“干我们监狱警察的,有信仰,才能不患得失;站得稳立场,才能扛住压力,把工作干好。这是老朱生前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五角场监狱副政委、纪委书记、工会主席顾金星说。

据了解,1989年7月,从上海市劳改工作警察学校毕业后,朱惠国来到上海市五角场监狱参加工作。从警26年来,他长期扎根监管改造第一线,从见习警员到带组民警,从分监区中队长、指导员到警长、督察分队队长。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他摸透了监狱工作的规律和特点,逐渐成为监管改造工作的“行家里手”。

在他曾经呆过的监区里,大家一致认为老朱是个多面手。他掌握的劳动技术与社会企业的技术人员不相上下;对服刑人员技术指导、对劳动改造成果科学评估得心应手;钻研管教业务、学习监管改造法律法规、参加业务培训和岗位练兵,他总是冲在前面。

记者了解到,从事督察工作后,需要学习的业务知识范围更广,要求更高,他利用业余时间,收集大量法规资料,抓紧自学,几个月下来,熟练掌握了上级和监狱各项制度规定100余项,成了监狱有名的“活字典”。 他还注重对执法工作实践进行理性分析,撰写了《警务督察方式方法的探索与思考》等多篇有深度的调研文章。

“坚守高墙,没有信仰不行。朱惠国的职业生涯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个道理。”狱政管理科民警胡太文说。

执法维刚

警务督察是朱惠国生前最后一个岗位,岗位要求他查摆问题不留情面、督促整改一抓到底。“他就是这么做的,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刚性和韧劲。”五监区副监区长王志军说。

记者了解到,督察工作涉及面广,一些问题往往是“常见病”“多发病”,容易反复。比如,单警装备佩戴不规范就是督察中的一个“顽疾”,有的民警不按规定佩戴,有的佩戴不规范,且屡禁不止。

对此,朱惠国从思想认识入手,教育民警规范执法也是自身安全的保障,同时他及时把那些不规范的现象拍摄下来,进行网上通报,联合监狱相关职能科室,开展专题培训。经过反复抓、抓反复,这些顽疾被有效解决。

“老朱是‘一根筋’,对问题从来不避讳,该说就说,不留余地。” 四监区民警陆伟回忆,在一次监狱党支部纷纷组织生活会上,正当大家以为“四平八稳”的会议即将结束,朱惠国却突然发言,亮出了监区的“家丑”。

的确,朱惠国在“坚持原则”上的确是一根筋,即使是私交较好的老乡、老同学,他也毫不手软、不留情面。有一次,他在督察工作中扣了老同学的分,抱怨的电话甚至打到了家里。对于这些,他总是轻描淡写地说,干工作嘛,难免得罪人。时间久了,同事们自然都理解了。

“他是一名优秀的‘警中警’,督察就是要给警察找毛病,必须具备啄木鸟的精神,刚中带韧,只有这样才能惠及长远,有效避免执法漏洞,促进民警严格履职。” 五角场监狱党委书记、政委胡国忠说。

上善若水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是监狱里对教育改造服刑人员的一句谚语。“朱惠国是一把万能钥匙,真的,只要他一上阵,再难缠的服刑人员,也能被他打开心结。” 四监区民警王政伟说。

金某是一名累惯犯,因为内心不服判决,改造中情绪波动大。朱惠国明之以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逐渐让他走上了安心改造之路。这次得知朱惠国去世,金某流下了泪。他说,“朱警官平时教育我们时,话总能说到心坎里,处理问题一碗水端平,大家都服他,没想到,这么好的警官,就这么走了……”

经过长期相处,同事们都认为,朱惠国之所以能成为“万能钥匙”,原因之一在于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在长期改造一线工作中,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教育改造方法和手段;原因之二在于他有一颗上善若水的爱心,人性化执法尺度拿捏得非常准确。20余年来,数不清的刑释人员由他亲手送出监狱大门,浪子回头,重新回归。

记者了解到,有一次,朱惠国在和犯人谈话时,捕捉到一些线索,研判有人在搞“地下航线”,传送违禁品。经留意布控,朱惠国机智地找到了问题,在出入监货车的隐蔽处查抄出了欲带入监区的违禁品,手法干净利索,绝不拖泥带水。

2014年农历年初六晚,服刑人员谢某突发脑溢血被送往医院抢救,处于病危状态。但谢某家属却不肯承担费用,。朱惠国打出亲情牌,做通了罪犯家属的工作。

“他有铮铮铁骨,更有柔情万千,在对服刑人员教育改造中,坚持法德兼治、宽严相济,深刻领会人性化执法的内涵,既能严格规范执法,又能依法保障服刑人员的合法权利。”***说。

绝唱绕梁

去世那天,朱惠国原本早已请好了假,带儿子去医院。然而当得知当天会议安排了他发言后,就让妻子请假陪儿子去了。但是谁也没想到,这竟是他人生最后一次发言。

“他用生命完成了最后的发言,虽是绝唱,却精彩异常。”这是一名同事写给朱惠国的悼词。对于很多监狱干警来讲,朱惠国的督察之声常挂耳畔,朱惠国的勤恳身影常亮眼际。但很少知道,他为此付出的艰辛是常人无法承受的。

朱惠国所在的五角场监狱在城里,而妻子却在老家崇明工作,夫妻俩为了克服困难,过起了“一家两制”。儿子跟着朱惠国生活,父母和老家的事情交给妻子。小家庭一分为二,隔江相望。为了让朱惠国安心工作,体弱多病的妻子揽下了家中大小事,挑起了赡养父母的重担。

在妻子施振英眼里,朱惠国虽然没有显赫的官位,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但他是父母的好儿子、儿子的好爸爸、她的好丈夫。

2007年开始,朱惠国的血糖越来越高,只得注射胰岛素,每天往自己的肚皮上扎针。

“我担心他的身体,有时提出让他请假休息两天,他总是板起脸说,没有工作哪有家,人到中年,谁没有小毛小病的?”施振英告诉记者。

责任编辑:张鑫